来源:《大河报》 2011年3月18日、19日连载

河南红色特工系列报道之“亮剑太行”(上)

八路军特工搞定敌伪保安司令

被统战过来的敌伪区“精英”们,能否真心实意替八路军做事?

核心提示

  “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刚结束,我们这里经过中央认可的有122处,其中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名列前茅’。”3月8日,记者见到中共林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魏俊彦时,他刚刚接到河南省相关部门发来的公函,要求“做好当地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的保护和利用”。

1941年年底,八路军前方总部成立情报处,分前总情报处、129师情报处、军区情报处、军分区情报处、县情报站5个级别。抗战期间,八路军情报机构高手云集,业绩斐然。其中,得益于一大批红色特工的杰出表现,潜伏林县任村(今林州市任村镇)5年之久的第五军分区情报处,在宣传抗日政策,开展统一战线,开辟秘密交通线,收集传递情报以及筹措中转物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情报机构,就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近日,记者踏访林州,感受先烈亮剑太行…

A  太行山下偏僻四合院藏着红色秘密

  3月8日上午,太行山下,任村古镇,春阳暖暖。

  穿过几条狭窄曲折的老街,记者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隐于村中的一户人家门前。高高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推开大门,迎面又是一扇小门,嵌在墙壁上的门牌显示,这里是“任村二街197-1号”。再往前,越过石拱门,眼前是一座青石铺地四合院落,显得安静而整洁。

  “八路军有眼光,这院子既方便办公又适合居住,还不惹眼。”陪同记者的林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小梁感叹,这个看似寻常的农家院落,是林州的骄傲。

  占地约350平方米的小院,东南西北各有一排跨院房屋,室内天花顶全由粗木条搭成。其中,北屋为当年办事处的办公场所。除东屋是一座二层建筑,其余皆为普通瓦房。“这是俺家老宅,现在弟弟一家住东屋,别的屋都空了。”任村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李彩萍说,因家里经济困难,老屋年久失修,有的都快垮塌了。 

  偌大东屋内,摆在最醒目位置的,是一张斑驳破旧的笨重老式木桌。“前几年,我去拜访赵勇田老人,他确认这是当年八路军使用的办公桌。”随行的任村镇西坡村村支书秦国庆透露,现离休居住北京的赵勇田,曾任八路军豫北办事处主任王百评的警卫员,所言自是权威。

  沿东屋木质楼梯上到二楼,空阔木地板上堆满了家用杂物。靠北墙处,有两张黑红颜色的木头柜子。“八路军的重要文件就存放在这俩保险柜里。”秦国庆叮嘱李彩萍,现存这些“红色遗物”,一定要保护好。

  1971号四合院何以受八路军青睐?即便在今天,这个看来依然有些偏僻封闭的小村镇,靠什么让红色特工们驻足迷恋?

B  当地是情报员眼中的“小上海”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任村镇,现辖33个行政村,镇区常居6000多人。

  “上世纪40年代初,这个地方很特殊,南边是国民党统治区,东边安阳被日寇占领,八路军的生存空间很小,极不利于抗日。”魏俊彦说,为打破日军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保障太行、冀南、冀鲁豫等根据地间的人员和物资来往,1941年4月,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王百评受彭德怀委派,前往林县和安阳一带考察。同年6月,王提议在地理位置特殊的任村设八路军办事处,获准。

  “194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社会部选派刘岱、陆展、林放、孟寒月等一批特工,分赴冀鲁豫边区,他们对外均称秘书。”秦国庆告诉记者,据他对赵勇田的访谈,八路军豫北办事处业务上直属前总情报处,由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总参谋长兼情报处长左权直接领导。1942年5月,左权在山西反“扫荡”作战中牺牲,该处即由八路军前总参谋长滕代远负责。

  这些特工中,生于濮阳的刘岱以教师身份做掩护,曾在豫北办事处任职5年。“反‘扫荡’时期,我跟随左权副参谋长、彭德怀副司令员绕着山沟行程数百里没出一点问题。1941年春,左权调我到任村,准备到办事处工作。”对当年的任村面貌,刘岱在回忆录里描述:第一次看到它,就觉着可爱,这里非常热闹,山货集散,菜蔬多样,鸡鸭肉蛋都能买到;军民工商及政府干部亲热、平等,“我心里信服人们称它是‘小上海’”。

  史料记载,1940年前后,由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处直接派往日军占领区的干部和在敌占区发展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有170人之多,基本上形成了以华北为中心的中共地下情报工作网络。

  这些散布敌占区的红色特工,究竟施展怎样的“过人法术”,使得身处夹缝和困境的八路军总是占尽先机,化险为夷?

C  敌伪区保安司令被成功统战

  “八路军豫北办事处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在敌伪占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魏俊彦说,当时,豫北一带有几十支地方武装,名称繁多,各霸一方。安阳沦陷后,为了自保,他们与国民党军和八路军等都有联系。

  据《中共林县党史稿》载,“1941年农历正月,王百评派人争取安阳城西青道会会首、柏莲坡煤矿矿警队队长吴守正……”王百评派出的人,名叫苏鸿伯。苏是任村镇人,时年30岁。苏曾在柏莲坡煤矿当过矿工,吴守正是他的“东家”。

  在任村镇采访时,记者未能见到苏鸿伯,但看到了他对这段经历的回忆文章——

  “吴守正40来岁,腰圆体胖,个头不高,浓眉大眼,操一口安阳西乡方言。他部下有50多支枪,30多名矿警”。1941年正月初六,苏鸿伯借拜年之机,找到“老领导”。“吴守正当官愿望强烈,我对他说‘你既能当官,又不被消灭,前提是给八路军办点事’。他同意了。我领他到办事处会见了王百评,不久由王百评引见给叶剑英、左权、滕代远,给了吴守正做地下交通员的任务,后又给他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部高参室咨议职务,下了委任状……”

  所谓咨议,只是一种名誉职务。但吴守正接过委任状,心花怒放,因为这意味着他已经正式与八路军有了组织联系。当着苏鸿伯的面,他说:“我吴某以全家性命为抵押,保证给八路军行方便。”

  通过吴守正,苏鸿伯又打通了与安阳、内黄等县伪军保安司令王自全和安阳观台镇日本警备队队长袁作凯的关系。相关档案记载:“1942年3月6日,苏鸿伯与八路军代表张彬同王自全谈判,双方达成君子协定:各自保持现有防区,互不侵犯;豫北办事处在王部辖区建立交通联络站;王部为八路军提供情报……随之,办事处在王自全辖区崔家桥、洪河屯、李家山、北务等处设立了4个交通站。”

  敌伪区一批“地头蛇”被中共特工成功统战,他们能否真心实意替八路军做事?

D  “铁杆盟友”对八路军以礼相待

  尽管敌伪部队与八路军达成了君子协定,但这些地方实力派“盟友”如何表现,就要看苏鸿伯他们的“运作”了。

  据苏鸿伯回忆,双方合作的实施细则包括,“八路军要借路过人,他们负责保护,我们有困难,他们要帮忙;给八路军提供日伪军情报,必须准确;双方可以互相做生意,他们供应八路军食盐、医药、军品等;遇到日军扫荡,负责掩护八路军干部、家属以及文件安全转移;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

  事实上,这些“地头蛇”做到了。如当时驻扎在安阳的日军翻译官杨树勋,每天按时给八路军提供日军活动情况,情报放在安阳九仙姑庙后面佛爷座身后的小窟窿内,我特工去取时,双方互不见面;1942年夏,冀中分区司令员吕正操率军进驻王自全防地,王即派副官王金玉“戒严”,对日军名曰“搜查八路军”,实际却是保护500名军人安全。“八路军战士住在一个大院里,白天休息,吃着卷饼大葱,夜晚出发,由王自全全副武装护送,途经日军占领区,最后抵达豫北办事处。”苏鸿伯写道,八路军还与吴守正、王自全合资,在安阳开设庆祥茶庄,实际是中共地下联络站,收集敌伪军情报,采购军用物资。

  就在苏鸿伯负责的这条秘密交通线一路畅通之际,豫北办事处接到一项艰巨任务:中共高级将领陈毅、刘少奇等人,要经过任村……他们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地头蛇”们能否信守承诺?请继续关注河南红色特工系列报道之“亮剑太行”(下)。

河南红色特工系列报道之“亮剑太行”(下)

“江湖道义”护佑将士安全穿梭敌区

敌区保安司令设宴款待刘少奇,并亲自开车护送其过境

阅读提示

  开展统战工作,团结爱国人士和进步力量共同抗战;开辟太行根据地通往冀鲁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向敌占区大、中城市和伪军中派遣情报人员,这是八路军前总赋予八路军豫北办事处的三项政治任务。

  自1941年成立至1945年10月撤销,驻守林县任村的豫北办事处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不仅建立起了以任村为起点的3条秘密通道,运送了大量生活和军需物资,枪支弹药无一丢失,还保证了包括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在内一大批中共高级将领的安全往来。

  刘岱、苏鸿伯、齐玉坦……这些河南红色特工的名字或许比较陌生,但他们身为中共中央情报机构的优秀成员,却在完全不同于《潜伏》、《借枪》、《风声》等影视剧表现出来的情报江湖中,谱写出了同样精彩的密战华章……

A  敌区“把兄弟”助陈毅突破封锁线

  陈毅哈哈大笑:“我们不是过敌占区,而是要和兄弟们见面,没啥子担心哟!”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支队行至皖南,突遭国民党军伏击,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在内的约7000人被俘或牺牲。“皖南事变”,震惊中外。

  “当年3月,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接到密报,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要途经任村,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共林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赵生吉透露,他曾采访过当年护送陈毅的地下交通员苏鸿伯。

  陈毅是1941年3月23日到达任村镇的,随行共14人。他们的目的地是距任村300华里的内黄县井店镇。当时,日伪军在这段路途中构筑了三道封锁线,炮楼林立,各个路口都有哨卡,敌人扬言“就是共产党的苍蝇也飞不过去”。 

  根据苏鸿伯规划的路线图,陈毅要经过的地盘正是吴守正、王自全二人的控制区。闻听吴、王和时任八路军豫北办事处主任王百评已成“把兄弟”,陈毅哈哈大笑:“我们不是过敌占区,而是要和兄弟们见面,没啥子担心哟!”

  当天上午9时,苏鸿伯带领陈毅一行一路向东,他对陈毅说:“只要不碰上日本人,就不用吴守正带路。”陈毅又笑了:“看来是吴守正管着日本人,咱又管着吴守正。”

  就这样,他们过伪军哨卡,遇伪顽巡警,都顺利通关。将到平汉铁路时,苏鸿伯通知王自全亲自护送,然后过卫河,平安到达井店镇冀鲁豫军分区。

  时隔3年,陈毅再一次经由安阳敌占区抵达任村镇,回想一幕幕艰难险境,不禁诗兴大发:“山一程,水一程……太行笑相迎……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

B  保安司令亲自开车护送刘少奇

  “我们过平汉铁路时,日伪军把守很严,王自全亲自开着军用吉普车相送,既安全又风光。”

  陈毅走后不久,1941年5月29日,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又迎来一个大人物。

  “当天,刘少奇等27人途经任村,到冀鲁豫解放区,护送的还是苏鸿伯。”赵生吉说,这一次,他们走的是北路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路从任村镇起,经林县黄家坡、西傍佐,到安阳、崔家桥、杨奇村、南故城等地,最后到位于井店镇的冀鲁豫解放区。

  安阳崔家桥(今安阳县崔家桥镇)是敌人控制的重要据点,归日伪军保安司令王自全管辖,八路军在此设立有秘密联络点。刘少奇到了崔家桥,事先得知情况的王自全将他们接到驻所,亲自安排酒席招待。后来,刘少奇没遇到任何麻烦。

  刘少奇第二次通过豫北敌占区,是1942年9月。当时,刘少奇化名“胡服”,以山东大学教授身份离开华中新四军总部,准备回延安参加会议。

  这次担负护送任务的是沙区办事处(1942年5月,冀鲁豫军区在内黄县井店成立了冀鲁豫军区第一办事处,又名沙区办事处,主要任务是协同豫北办事处加强秘密交通)主任王乐亭。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王乐亭护送刘少奇从北路交通线先走,另一路由交通员黄世贤护送刘少奇夫人及警卫排从南线潜行,会合地点定在八路军豫北办事处。

  据王乐亭回忆,他们从井店出发,沿线都有交通员接应,到了崔家桥,再次“劳驾”王自全。“我们过平汉铁路时,日伪军把守很严,王自全亲自开着军用吉普车相送,既安全又风光。”王乐亭在回忆录中写道,上午10时许,他们来到中共设立在林北县(今任村镇所在地)南苇底村的敌工站,站长叫李艺林。听说来了大学教授,他热情地张罗酒菜。饭后,刘少奇用站里的电话接通了驻扎河北的129师师部,告知刘伯承一路有惊无险。

  同年9月17日,刘少奇抵达豫北办事处,第二天等来了夫人和警卫。大家谈起几天的遭遇,刘少奇风趣地说:“任村的同志都是精英,让我和王自全成了老朋友……”

C  “红色货栈”保障根据地物资供应

  根据地土特产被转销北平、天津、郑州等地,换回印刷机、电池、枪支弹药等奇缺物品

  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创办之初,有内外勤秘书、机要、警卫、勤杂等共30余人,后来增设了交通、情报、总务、商业、联络等业务,人员最多时达百人以上。

  常言道,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生活,还要迎来送往中共军政高级将领,开展地下情报收集,联络地方势力,都需要经济后盾和物资储备。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办事处建立货栈,大量收购根据地的土特产,通过地下交通线运到安阳,再利用敌人的交通线转销北平、天津、郑州等地,换回造币纸、印刷机、电池、黄金和枪支弹药等根据地的奇缺物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时豫北办事处领导的贸易货栈主要有“宏盛昌”、“复兴成”、“德兴”、“同仁”、“白莲坡”等。其中,设在任村的德兴货栈是一家大型商店,经营日用品、医药、军工器材等,配合特工开辟地下交通线,掩护八路军对敌斗争。货栈负责人叫赵有德,他在回忆录里说:“‘德兴’取我名字中‘德’字,虽然比较封建,但符合当时社会局势和当地风俗,不易引人怀疑,利于地下工作。”

  利用与敌占区诸多商人的良好关系,这些货栈运营良好,为八路军和根据地提供了充足物资。据《中共林县党史稿》载:“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经由交通线运入太行区的布匹达十五万丈,粮食百万斤以上;运食盐,最多出动二百三十多头牲口驮运;其中一次就换回子弹30万发……”

  有了经济基础,就有了跟地方势力打交道的实力。1942年秋,王百评带吴守正到129师师部汇报工作,得知吴守正开办的煤矿因经济拮据濒临倒闭时,师长刘伯承指示办事处拨款两万元给予扶持。

  “吴守正是个仗义人,他帮助八路军固然有保存自己实力的考虑,但也有知恩图报的因素。”魏俊彦说。

D  八路军万余将士安全来往交通线

  战斗在最前沿的一批河南红色特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八路军豫北办事处从不与日军正面接触,但它发挥的作用却抵得上千军万马。为啥?因为通过办事处设立的秘密通道,我们的将士能够来去自如,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军事实力。”采访中,魏俊彦介绍,到1942年8月,豫北太行至冀鲁豫军区的西、北和南路3条秘密交通线全部贯通,“这几条路线都以任村镇为起点,足见办事处责任重大”。

  相关档案记载:“1942年至1945年10月,经由交通线的往来武器、机械无一丢失;经办事处办理证件、交接关系,东来西去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人员达1万多人次,其中有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肖华、舒同、朱瑞、张馨石、黄敬、吕正操等高级将领。特别是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秘密交通线空前繁忙,仅此一年,豫北办事处就护送5000余人……” 

  1945年10月,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奉命撤销。作为中共地下情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在豫北敌区最前沿的一批河南红色特工,不辱使命,屡立奇功,当为我们铭记——

  刘岱,濮阳人,办事处秘书,为人沉默寡言,考虑问题周全细致,离开任村后就职晋冀鲁豫中央局秘书处;苏鸿伯,林县任村人,情报员,机警老练,对敌区秘密交通线建设颇多建树,新中国成立后任职国务院;李德成,修武人,情报员,1945年8月被日伪军杀害;索慧生,安阳人,情报员,对外身份为复兴成货栈经理;姬景周,安阳人,联络员,负责在敌区邮寄物品和信件;魏天增,林县任村人,德兴货栈交通员,诚实可靠,负责联络安阳一带土匪伪军,从未出过问题;刘中一,安阳人,当地煤矿矿警队队长,负责护送我军干部和生活物品;齐玉坦,内乡人,总务科科长,为人坦率直爽,1945年2月牺牲,1963年,其遗骨安葬于郑州革命烈士陵园……

Copyright 2021-2025 HENANSHENGJUNDUILITUIXIUGANBUFUWUZHONG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1025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