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日根据地
豫西抗日根据地亦称河南抗日根据地。虽开创较晚,持续时间不长,但正值中原动荡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于紧急关头创建的这块敌后根据地,完全在河南境内,且集中连片,活动范围较大。它东临平汉,西有崤函,南接伏牛,北依黄河,位居三点(郑州、洛阳、许昌3个战略要点)与两线(平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之间,山岭起伏,形势险要,历来为军事战略要地。当地特产丰富,民风朴实憨直,尤以倔强敢于斗争著称。1944年中原事变后,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反攻阶段,我豫西军民在中共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的领导下,经过1年的艰苦奋斗,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在平汉铁路以西,灵宝以东,黄河以南,伏牛山以北,创建拥有21000平方公里土地,300万人口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1个行署,6个专署,28个县政权。部队也由原来6000余人发展到3万余人,并组建25个县独立团、大队和支队,地方武装猛增到数万人。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豫西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为争取国内和平,奉命先后撤离豫西。
1944年4月18日,日寇在中牟渡过黄泛区,西犯郑州,发动河南战役。4月22日陷郑州,5月25日豫西重镇洛阳失守。国民党第一战区蒋鼎文、汤恩伯的40万大军不战而逃,37天失城38座,平汉铁路南段被敌打通,豫中、豫西广大国土沦入敌手。深受“水旱蝗汤”之害的河南人民又遭日寇铁蹄蹂躏。河南大部沦为敌后,改变了抗战以来,河南长期处于沦陷区与国统区的结合部,战区之近后方与抗战之最前沿相交叉的复杂局面,为我党开辟河南,大力发展我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提供一个有利的时机。
豫西民性强悍,富有反抗精神。国民党军队溃逃时,丢弃大批武器弹药。一时豫西匪众蠭起,匪霸豪绅也乘机打起抗日旗号,拉起武装,各霸一方,在新安、渑池、洛宁、陕州、宜阳、嵩县、密县一带自命为支队、纵队司令者不计其数,著者如渑池上官子平;宜阳乔子荣、叶老五、叶第六;洛宁贺澍三、李桂五、郭连杰、梅发奎。还有河北窜来的民军等等。这时溃退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蝟集在洛宁、嵩县以西,拉拢地方实力派,暗通日寇,以保持实力。豫西地区日伪顽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人民,局面非常混乱,民众痛苦至极,殷切盼望解救。
早在大革命年代,豫西就有中共党组织活动。各地先后在河南、太岳地下党的领导下,于1930年至1938年间建立党的秘密组织,一下党活动多以教育界为掩护。由于河南党组织屡遭严重破坏,沦陷前地下党和党中央失去联系。日寇占领豫西后,广大党员纷纷起来,组织和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先后成立中共新安县临时县委,中共宜阳县抗日工作委员会和中共洛宁中心县委。伊川县中共地下党员张思贤,在本县吕店组织抗日游击队,这是豫西由共产党人亲自建立的一支抗日武装。豫西地区其他抗日武装少数为进步人士掌握外,多为地主、土匪把持,当时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群众的生命财产,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我们开辟豫西增加一些新困难。
开辟豫西,绾毂中原。在日寇发动河南战役的第五天即1944年4月22日,党中央为解救灾难深重的豫西人民,策划了敌进我进解放豫西的战略部署。此后在5月11日、6月30日,接连对发展河南问题作了重要指示。7月25日在1天之内发出两个向河南进军的部署命令、政策指示。令北方局从太行、太岳区抽调精干部队,尽快挺进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以冀鲁豫水东区的部队积极策应;以新四军第五师一部从平汉路北上配合行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决定以太行军区第三团和新编第三十五团组成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即第一支队),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连同豫西地方工作队全支队有一千六七百人。1944年9月5日,支队在林县郭家园誓师出发,9月21日晚,在济源西南之蓼坞渡口击退敌河防部队,胜利渡过黄河。从新安以西越陇海铁路,涉洛河、伊河,在伊川以东之杨岭打退追击之敌后,向箕山、嵩山地区急进,到登封县颍阳镇,与地下党员张思贤接上关系。复由颍阳向箕山之白栗坪进发。进军途中,于中秋节前夕袭击登封嵩山脚下敌飞机场,歼敌一部,解放民工数千人。后独立支队进到临汝以北之大峪店,决定以钟发生第三团主力进入嵩山地区;以王诚汉第三十五团主力进入箕山地区;以支队直属部队活动于大峪店及登封以南之东、西白栗坪地区;以第三十五团一部进至宜阳西南之东赵堡一带活动。支队在各地区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袭击回郭镇、黑石关等据点,建立4个抗日县政权及伊洛办事处,初步打开豫西抗日局面。
豫西沦陷后,日寇在新安、洛阳、巩县一线驻一个一一○师团,师团部在洛阳,代号“鹭二九○六”。日寇为了消灭和驱逐我军,遂以一一○师团一部,纠合伪军,乘我立足未稳,分别对嵩山区、登封西之颍阳地区进行“扫荡”,均被粉碎。
根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指示,太岳军区以第十八、第五十九团等部组建的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即第二支队),由刘聚奎率领于1944年11月6日从邵源渡河,来到豫西。在歼灭伪军一个河防中队后,进入陇海铁路新安至渑池段南北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活动,牵制日寇一一○师团主力,有力配合第一支队反“扫荡”斗争,并在新军、渑池、陕县南北地区建立根据地,成立新安县办事处。12月26日河南军区副政委刘子久和二支队政委韩钧(在延安原定任二支队政委,到豫西后改任司令员,刘聚奎任政委)带领中共中央党校干部百余人、晋绥军区第六支队郭庆祥大队渡过黄河,到达新安县石渠一带,在黑扒与刘聚奎的二支队会合。地下党洛宁中心县委负责人贺崇?来黑扒与部队联系。
1944年12月27日,董(董必谦即王震)王(首道)支队进入豫西。29日在渑池千秋附近打垮河北民军张荫梧部1个团。1945年元旦前夕,该部抵达宜阳东赵堡,停留3天南下。
1945年1月15日,日伪军近5000人分别从登封、临汝、禹县等地出动,以登封南之东、西白栗坪和大峪店为目标进行“扫荡”。我独立支队第三十五团于19日夜突围,经登封东南之曹村,转移到密县西北之田种湾,与第三团会合。此进残留于登封、密县境内国民党游杂武装乘机进占我箕山地区。独立支队为打破敌顽夹击,巩固嵩山箕山根据地于27日由田种湾奔袭密县荟萃山,全歼联日反共之顽军两个保安团;接着攻克严大川、舜帝庙等地。2月4日,在曹村伏击歼灭由登封出犯之日伪军百余人,并乘胜向北发展,连克缑氏、皇姑寨、鲁庄、府店等9个据点,迫使“扫荡”之敌纷纷回窜,我军粉碎敌顽夹击,使箕山与嵩山区联成一片。成立第一军分区。
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得到加强后,集中兵力打击敌军,争取一部伪军投诚,将根据地扩大到黄河以南、洛宁以北、陕县以东、新安以西地区,成立第二军分区。
我豫西军民经过近4个月艰苦斗争,到1945年2月,收复国土13500平方公里,解放村镇4676个,建立1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豫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河南军区部队是1944年10月在延安组建的。为增强我军力量,中共中央决定以驻陕甘宁边区的第三八五旅第七七○团和警备第一旅之第二团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三、第四支队,三支队司令员陈先瑞,四支队司令员张才千,由王树声、戴季英率领,挺进豫西。1945年2月中旬进抵宜阳西南之东赵堡除留一部兵力与当地抗日武装组建伊洛独立支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外,主力继续南进。伊洛独立支队连克许多敌军据点,开辟宜阳以南、嵩县以北和露宝寨山以东地区,建立3个抗日县政权,成立伊洛军分区。第三、第四支队主力则南进至东、西白栗坪,与第一军分区部队会师。2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正式成立河南行署及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军区司令员,戴季英任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戴季英,副书记刘子久。统一领导豫西的抗日斗争。不久,又将第二支队十八团改建为第五支队。3月下旬,太行军区又以第十三团主力为骨干组建第六支队,在司令员刘昌义、政委张力雄率领下渡过黄河进入豫西,随同军区机关活动。从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渡过黄河进入豫西起,到1945年4月第六支队进入豫西止,不算过路的董王支队,中央共向河南派进5支部队,计有武装力量6000余人。此时豫西抗日根据地已拥有3个专区20个县300余万人口,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胜利完成中共中央赋予的开辟豫西任务。
1945年5月,豫西二分区相继发生叛乱事件。原经二分区收编之当地武装有两个旅1个支队和渑池、新安、陕县3个县大队约5000余人。5月23日夜渑池上官子平趁我二分区主力远赴卢氏等地活动之机,率独七旅叛乱;同时叛乱的有洛宁李桂五旅郭连治团。5月25日陕县自卫队周志韬叛乱。在叛乱中我委派去的旅、团、县级干部百余人惨遭叛匪杀害。
我豫西军民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已有根据地之同时,又组织部队积极向南向东发展。第三、四、六支队于3月6日相继深入到鲁山、伊阳(今汝阳)和嵩县南部、郏县、禹县、密县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先后建立鲁(山)西、鲁山、嵩县、南召、禹(县)、郏(县)、禹县、密(县)禹(县)、密北、密南、新郑、伊阳(今汝阳)11个县政权,扩大了豫西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河南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相机占领平汉、陇海铁路,迅速与鄂豫皖边区和水东区打通联系的指示,决定以主力一部组建陇海、平汉支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分别向铁路沿线进攻。8月18日,我军攻占密县城。22日夺取登封县城,歼灭伪军数百人。尔后,又攻克偃师东南之回郭镇及大金店、顺店、大隗镇等数十个敌军据点,一度攻入犯水。豫西我军相互配合,宜阳、宝丰等县城相继光复,除了两线三点外,豫西大地全部解放。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为夺取抗日战争之最后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这块抗日根据地把北面的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东面的豫皖苏根据地和东南的豫鄂边根据地连成一片,便于八路军、新四军协同作战;它打通南下通道,我军不必再绕道山东、安徽、江苏,而可以通过豫西直接南下;它阻止日寇西进,保卫潼关,使党中央不受日寇侵略者威胁;豫西抗日根据地并为解放战争中我军解放豫西,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自《河南革命根据地实录》一书 主编:王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