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鄂抗日根据地
豫鄂抗日根据地(1941年后称鄂豫边区)属鄂豫皖抗日根据地范围,包括豫南、鄂中、鄂东、鄂南4个部分,1939年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所创建。武汉失守后,挺进纵队在中共中原局的领导下,在北起信阳,西至汉水,东抵安徽,南临洞庭湖滨的广大地区,依托桐柏山、大洪山、东抵安徽,南临洞庭湖滨的广大地区,依托桐柏山、大洪山、大悟山和长江、汉水,以包围武汉的形势,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建立群众抗日武装和抗日政权,成为华中敌后的一个重要游击战场。豫鄂抗日根据地之河南部分,大部在信阳县、罗山境内,并有光山南部和新县之一部分山区。
早在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就以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名义在应城汤池开办训练班,培养抗日干部。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后,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分别成立留守处。中共河南省和豫南特委以竹沟镇为开展河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发动群众扩大党的组织,发展武装,训练干部。6月,中共鄂东特委将七里坪留下来的干部组成警卫排,宣传抗日,建立党组织,成立抗日群众团体。同时鄂中特委组织汤池手枪队。
1938年冬,武汉及其周围28个县相继沦陷。11月,陶铸、杨学诚等在武汉外围组织游击队。中共豫南特委以竹沟镇留守处一个分队与信阳、泌阳等游击队合编为信阳挺进队,12月开赴敌后,创建以四望山为中心的信南抗日游击根据地。这时,七里坪的警卫排进至白马山,中共鄂东特委以此为基础,成立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中共鄂中特委将汤池手枪队编入应城抗敌自卫总队,在应城周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党中央派李先念率领一部分干部由延安赴豫鄂边,于1939年1月到达竹沟镇。中共豫鄂区党委已将竹沟留守处两个排组成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李先念即率领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向豫鄂边之四望山、应山、京山地区挺进。6月6日,陈少敏率信阳挺进队于安陆赵家棚与李先念会合。6月中旬,将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不久由陶铸代理政治委员,辖4个团。后发展至6个团队。其中李、陈从竹沟率领南下部队编入一团。信阳挺进队同信罗边大队编为二团。将四望山二团编余部队和七七工作团一部组成第三团(通称信南三团)。将竹沟、(信阳)尖山区委及确山人民抗日自卫团等合编为第五团。后信南三团与五团合编,仍称信南三团。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成立后,即发动、武装群众,打击日伪,先后取得朱堂店、新街等战斗的胜利,粉碎日寇的数次进攻,摧毁了应城、天门、云梦、汉川、安陆、孝感、京山、应山、信阳等县伪政权。信南三团在豫南敌后坚持抗战,成立豫鄂边区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权之一:信阳三区军民联合办事处。包括信阳大部、罗山东部、光山南部、新县东西大山地区的豫南敌后根据地已经初步形成。
1939年11月11日发生“竹沟惨案”。朱理治、陈少敏、李先念立即在四望山召集豫南、鄂中、鄂东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决定在鄂中筹建新的豫鄂边区党委,成立豫鄂挺进支队。12月,新的鄂豫边区党委在鄂中成立,下设信应、鄂东、随枣、天汉4地委。信应地委辖信南、信北、信罗、信应、罗山、罗南等县委;鄂东地委辖罗礼经光中心县委等。中共党组织已在豫南敌后普遍建立。年底,国民党军发动“冬季攻势”,强占我四望山根据地,豫南根据地在敌伪顽夹击下缩小。
1940年1月,豫鄂挺进支队改称纵队,李先念仍任司令员,朱理治仍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团队、3个总队。部队整编后,向大、小悟山进军,发展抗日根据地。5月,日寇以4个师团兵力进犯鄂西北。6月1日一度占领襄阳,15日占宜昌。我豫鄂挺进纵队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牵制日寇西进,以积极的战斗行动,袭击黄陂、随县、孝感、安陆、应山、应城、京山、礼山(今属大悟县)各县之敌据点20余处,破坏了花园至东阳岗(孝感西北丰山镇)、花园至应山、安陆至巡店(安陆西南)等公路,开辟白兆山和京山、钟祥以南山区。7月至10月,在平坝(京山北)进行了3次保卫战,同时还积极发展襄河以西、长江以北的荆门、当阳、远安、南漳、保康等县及宜城、江陵、宜晶、枝江、宜都、钟祥等县的一部分地区,开辟开(门)西地区。至1940年底,豫鄂边区扩大到十几个县的范围,建立9个县政权,成立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部队发展到15000余人的游击兵团,民兵约有10万人,豫鄂边根据地初步建成。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五师,辖3个旅两个纵队(相当旅),共15个团,继续开展豫鄂边地区的游击战争。恢复和建立浠(水)蕲(春)边、蕲(春)广济边、黄(梅)宿(松)边、蕲(春)广(济)边、蕲(春)东两个工委,在沿江地区创建几小块根据地。4月间,成立鄂豫边行政公署,边区扩大到17个县范围,建立12个县政权。在鄂中、豫南、襄西、鄂南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恢复随(县)南、京(山)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2月4日,侏儒山之战歼灭伪定国军第一师,击溃其第二师,毙伤日寇百余人,开辟汉(川)汉(阳)沔(阳)地区,拨除多处日伪据点,一度攻入孝感城,还发展鄂南游击根据地。1942年7月21日,经党中央同意,第五师因与军部联系困难,暂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为加强根据地建设和扩大根据地,第五师除以1个旅作为主力军外,其余均地方化,成立5个军分区。11月20日至12月18日,敌对我鄂东、鄂中、鄂南进行“扫荡”,并纠集万余人兵力对我安陆、应城和礼山、大小悟山“大扫荡”,我军民英勇奋战,粉碎敌人“扫荡”,巩固了豫鄂抗日根据地。
1942年冬至1943年3月,日寇在“扫荡”大别山、进攻鄂西之同时,对豫鄂边区进行春季“扫荡”。新四军第五师主力及地方部队,对敌作战40余次,曾一度收复麻城,粉碎敌之“扫荡”。然而鄂西国民党军纷纷溃败,2月中旬,襄河以南(包括江陵、潜江、监利、沔阳等县)地区国民党军投敌,襄南完全失陷。5月中旬,日寇又对湘北、鄂西国民党军发动进攻。我为配合鄂西正面战场作战,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以第十五旅两个团进入襄南,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河湖港汊的抗日游击战争。我在发展襄南之同时,恢复襄西根据地;坚持鄂南沿江、湖区的斗争,向山地发展;反击顽军对礼山、黄冈、安陆与应城、黄陂县北之长堰等地区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从6月下旬至9月,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区“扫荡”和“清乡”,被粉碎后,我继续发展襄南、襄西,并以一部兵力挺进洞庭湖滨,开辟桃花山根据地,为发展湘北建下立足点。
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1944年11月9日从延安出发,于1945年1月27日,在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第五师在以一部兵力配合南下支队创建湘鄂赣抗日根据地之同时,开展攻势作战。1945年3月21日,日寇对国民党发动豫西、鄂北战役。新四军第五师为牵制日寇西进,相继以主力各一部挺进随(县)南及豫西南,于4月至5月间,分别进行白兆山战役、豫西南战役。此后又在上述两地反复争夺。至8月,白兆山虽得而复失,但恢复了四望山,扩大了泌阳、桐柏、信阳、随县的部分地区,新开辟信(阳)应(山)随(县)边,解放人口100余万,土地两千余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第五师还巩固了桃花山根据地;并以一部兵力渡过长江进入嘉(鱼)蒲(圻)临(湘)地区,活动于洞庭湖东岸,开展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
日寇投降前夕,我新四军第五师部队分别向京山、汉川、黄陂等地、竹沟及舞阳方面和平汉路漯河至花园、粤汉路纸坊至贺胜桥段发起了对日战略反攻。
摘自《河南革命根据地实录》一书 主编:王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