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中,河南居于南北战场结合部,又是华中抗战的战略支撑点,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先后派刘子久、朱理治、朱瑞、邓小平、刘伯承、聂真、彭雪枫、陈少敏、刘少奇、李先念、杨得志、黄克诚、张玺、黄敬、宋任穷、戴季英、王树声等大批领导干部来到河南及所属各地区加强党的领导。“七·七”事变后,日寇兵分两路,沿平汉、津浦线长驱南下,河南首当其冲,成为抗日前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各地积极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早在1937115日安阳沦陷前夕,豫北地方党组织在清丰古城集建立了河北民军第四支队,在六河沟煤矿建立了工人抗日游击支队。1938年初,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同年3月开赴皖东敌后抗日,并在竹沟设留守处。我党利用留守处的合法地位,在竹沟培训了3000余名党政军干部,组织了4000余人的抗日武装,奔赴豫皖苏、豫鄂边区等敌后抗日。同时在豫南组建了信阳挺进队、泌阳抗日自卫队、光山农民抗日自卫团、商城抗敌挺进队、谭家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等抗日武装。19385月,豫东(西华)特委建立了约3000余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6月,在吴芝圃等领导下,睢县、杞县、太康一带建立了豫东游击第三支队。至1938年秋,中共河南省委掌握的抗日武装已达3万人,这些抗日武装的建立与发展,为河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2月,日寇从安阳沿平汉路南下,占领了整个豫北。5月,徐州沦陷,日寇进犯豫东,29日攻陷商丘,66日攻陷开封。9月,进犯豫东南,1012日信阳沦陷。淮南地区遂被日寇占领,河南半壁河山沦入魔掌。在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我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在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和领导当地武装,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恢复了大片国土,在河南与邻省交界地区先后创建了抗日根据地。

1939年冬,以“竹沟惨案”为起点,河南的抗战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的困难时期。1941年到1943年,困难更为严重。在日、伪、顽对我实行夹击的同时,河南全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涝灾和蝗灾。19444月中旬,日寇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在河南战场上,国民党40万军队一触即溃,37天失城38座,丧师20余万。至此,河南黄河以南,平汉线东侧及平汉线信阳至郑州段以西大部地区沦陷。7月,我冀鲁豫部队南下水东,新四军第五师组成豫南游击兵团北上进入豫南、豫中地区。从19449月开始,太行、太岳、晋绥军区和党中央派出数支精干武装和一大批地方干部深入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河南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带领河南军民与兄弟省一起,先后创建了太行、晋豫边(后并入太岳区)、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豫南、豫西(河南)等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河南已建立了40多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到1944年底,各抗日根据地河南部分的总面积为761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根据地人口为13252800人,占当时全省人口的39%。在抗日胜利结束时,河南人民抗日武装由抗战爆发时的50余万人发展到1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0余万人,共作战万余次,毙伤俘及争取反正日伪军约10余万人,攻克县城40余座,收复失地1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民约2000余万,建立了90多个县级抗日政权、18个行政专署,先后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10余万子弟兵,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位于华北南线中部,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包括豫北、直南和鲁西南地区。它东沿津浦,西临平汉,南跨陇海,北接冀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冀鲁豫根据地是集总直接领导的一个独立的战略区,是联接华中、华东、华北和延安的交通枢纽,也是在华北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之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河南部分,主要是今京广路以东、黄河以北的沙区及沿黄一带;1942年冬划入原属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之水东区;19455月开辟水西区,控制了尉氏、临颍以东,睢县、柘城以西,朱仙镇、民权以南,上蔡、商水以北的豫东平原。豫北沙区系由黄河故道形成,长约200余里,宽约2050余里,遍及滑县、内黄、濮阳、清丰、南乐等10余县。其中内黄、濮阳、范县、台前等县,在八年抗战中,始终是冀鲁豫边区的中心,是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河南人民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冀鲁豫边区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这里地处三省边缘,反动统治力量较薄弱,匪患猖獗;经济文化落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十分残酷,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抗战前中共地方党组织在此地区就有一定的基础。193710月,中共直南特委在沙区(内黄、濮阳、滑县间的多沙枣林地区)一带组织了一支200余人的武装,称为河北民军第二路第四支队。这时鲁西南地区的党组织也在曹县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这两支抗日武装,分别在当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曾出击大名、滑县的敌人。19381月,沿平汉线进犯的日寇占领南乐、清丰、濮阳、滑县等地,中共直南特委领导第四支队向日伪军发动多次进攻,先后收复南乐、清丰县城,在冀鲁豫三省结合部形成了一个广大的游击区。1938年夏,为阻止日寇继续南犯,刘伯承率三八六旅一部与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依托太行山,出击平汉路南段、道清路西段,战斗于安阳、辉县、新乡、修武等地。8月下旬,为钳制日寇向潼关、洛阳进攻,集总令一二九师乘势开辟漳河以南地区。陈再道、王新亭即率青年纵队、东进纵队、六八九团等部,进行漳南战役,连克回隆镇等敌重要据点。接着,漳南兵团继续南进,在直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配合下,至9月下旬开辟了安(阳)内(黄)汤(阴)浚(县)滑(县)地区,基本肃清了平汉路以东、漳河以南、卫河以西近百里的土匪和伪军,解放滑县县城和道口镇,建立了安阳、内黄、汤阴3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组织起3支游击队,奠定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基础。10月,原河北民军第二路第四支队编为东进纵队第四支队。直南特委组建黄河支队,坚持直南地区的斗争。至11月中旬,我党在豫北、直南、鲁西南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已达4000余人。

19392月,集总为加强冀鲁豫地区的武装建设和开展游击战争,以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等率旅直一部进入直南,于4月初将特务团、独立团、黄河支队、冀鲁豫第五支队等部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在地方党组织帮助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连续取得了打击日伪军和反“扫荡”的胜利。至1939年底部队扩大到7000余人,并组建了豫北大队及一些县区武装。1940年春,冀鲁豫边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顽军石友三、丁树本等部的进攻,把数万顽军赶出边区,扩大发根据地。在直南豫北地区新建了濮阳、长垣等7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直南专员公署。41日,冀鲁豫边区党委在清丰西王什成立。并在鲁西南地区组建了一个独立团。为加强冀鲁豫地区的斗争力量,集总又决定第二纵队主力东进冀鲁豫地区。4月底,该纵队主力由黄克诚率领进入直南地区,随即与冀鲁豫地区部队统一整编为第三四四旅、新二旅、新三旅。同时成立冀鲁豫军区,辖3个军分区。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军区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19411月,成立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至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即初步建成。

1941年春,冀鲁豫沙区(濮阳、内黄以西,卫河以东)军民展开了反封锁斗争。第二纵队主力于1月中旬,连续在卫河以南拨除店集、东永建等6个伪据点。3月间,又对南(乐)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县)等公路线展开破击战,给敌以很大打击。412日,敌集中日伪万余人向我第二纵队所在地沙区合围“扫荡”。我以一部兵力结合地方武装与民兵坚持腹地斗争,领导机关与主力分两路突围,转向观城。在我军民顽强斗争下,日寇不得不退出我沙区根据地。在敌不断向我发动蚕食和“扫荡”的同时,国民党高树勋为呼应日寇对我进攻曾乘机侵入我范县南部地区、濮县古云集一带及濮阳之东北庄等地。

19417月,选举成立晋冀鲁边区政府,杨秀峰任主席。在行政上辖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区,在军事上仍分作晋冀豫和冀鲁豫两个战略区。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经集总批准,77日,山东的鲁西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两区的党政机关也同时合并。第二纵队机关兼军区机关。第二纵队由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由崔田民任司令员,苏振华兼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直属集总领导。

1942年,敌对冀鲁豫地区加紧了蚕食和扫荡。927日敌集中约万余人分兵8路,对我濮(阳)范(县)观(城)中心区进行大规模“扫荡”。10月至12月,敌对我沙区、湖西中心区进行“扫荡”,先后被粉碎,但我根据地被分割为数块,,日伪据点增加200余处,形势更加恶化,斗争更为艰巨。

194212月,原属山东之湖西地区及新四军第四师豫皖苏(淮北路西)之水东根据地(开封东南睢县、杞县、通许、太康地区)均划归冀鲁豫管辖。区党委直属北方局领导。

1943年春,冀鲁豫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制止了敌人的蚕食,但在某些地区,敌人的蚕食仍然很疯狂。反“清剿”就成为我小部队、武工队在敌占区对敌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710日,盘踞平汉路东之伪暂编二十七军杜淑部结合浚(县)滑(县)地区伪独立第一、第二旅,向我冀鲁豫卫河以南地区大举进犯。我为歼灭进犯之敌,扩大根据地,组织了卫南战役。我冀鲁豫军区采取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运用迂回包围和强袭等手段打击该敌。730日至819日歼敌5600余人,残敌向卫河以西逃窜,战役胜利结束。是役我完全收复了被日伪侵占地区,并新建了滑县等3县抗日民主政府。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敌以3万人以上的兵力,由南而北,实施分区合围,重点“扫荡”濮县、范县、观城地区。1012日,敌由济南、济宁等地出动,兵分13路向我濮、范、观中心区实行“铁壁合围”,企图围歼我冀鲁豫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敌在我内外线的打击之下,伤亡4000余人,被迫于1113日前后撤退。我反“扫荡”作战获得胜利。至年底,冀鲁豫地区不仅恢复了原来的根据地,而且开辟了新区。

1944年,对日伪展开了攻势作战,开始局部反攻。511日,根据中共北方局决定,冀南与冀鲁豫两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亦称冀鲁豫分局)与新的冀鲁豫军区(下辖11个军分区,1个水东区即第十二军分区)。黄敬任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党中央于64日指示,冀南区党委、行署、军区名义仍保留,以后为了便于领导冀南的工作与指挥作战,又组织了冀南工委和冀南指挥部。此时,冀鲁豫军区在昆(山)张(秋)地区发动攻势,经一周作战,恢复了昆张地区,打开了东平、汶上的局面。随即进攻清丰城,将伪冀南道道尹和到清丰开会的十几个县知事及日本顾问全部俘获。6月下旬,向湖西地区发动进攻,恢复了湖西中心区。8月上旬,郓城伪军刘本功部主力被歼,恢复了湖西中心区。8月上旬,郓城伪军刘本功部主力被歼。我乘胜向菏泽、考城、东明、曹县地区发动攻势,使鲁西南各小块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47月,冀鲁豫军区为策应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加强水东,开辟水西,扩大豫东抗日根据地,军区以1个加强营组成南下大队进入水东,与在水东地区坚持斗争的独立团合编,随即转战于睢县、杞县、太康及淮阳、西华地区,使水东之中心地区睢杞太日益扩大与巩固。19451月,又以第八团改编为二十八团,进入水东,原水东独立团改为第三十团,加强了水东的力量。第二十八团于219日进至睢县以南地区,配合第三十团攻克河堤岭据点。驻太康西南逊母口地区的国民党泛东挺进军总部及其第五纵队,勾结日伪企图阻止我军向南发展,经激战,顽军被全歼,俘其中将总指挥飨以达等以下千余人,建立了扶沟、太康、西华3县抗日民主政府。514日,第二十八团在尉氏县吕潭附近渡过黄河,进入水西区开展游击战争,连克南曹集、砖桥镇等据点,复分兵两路向确山和商水以南进发。该团配合地方党组织建立了郾(城)上(蔡)西(华)郾(城)商(水)西(华)鄢(陵)扶(沟)西(华)临(颍)郾(城)等抗日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开拓了水西地区的抗战局面。6月,遵照中央军委速派一部兵力水西区与挺进上蔡的第二十八团打通联系的指示,冀鲁豫军区又将党校警卫团改编为第二十九团,南下水西区,配合第三十团围攻通许以东欧阳岗敌伪据点。欧阳岗战斗胜利后,第二十九团一举攻克扶沟县城。随即在西华、商水、上蔡之间,配合第二十八团扫除敌伪据点,更加扩大了水西局面,乘胜成立了水西军分区。为了统一水东、水西的指挥,组建豫东指挥部,并增调第十五团加强豫东。由于控制了陇海路以南、平汉路以东的广大豫东地区,为我继续向南发展准备了前进基地。在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中,我冀鲁豫军区部队攻克大名。并与太行区共同发起道清战役,收复国土2000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75万,建立了4个县抗日民主政府。517日,冀鲁豫军区进行东平战役。为配合安阳战役,集中6个团在平汉路东之临(漳)安(阳)地区发起攻势,攻克内黄西北的回隆镇等据点70余处。7月中间,冀鲁豫军区又发起阳谷战役。810日、11日,党中央连续发出猛力扩大解放区,迫使敌伪投降的指示、命令。820日,由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根据地组成统一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大反攻时,冀鲁豫军区组成中、南、北3路大军,向新乡、开封、安阳、邯郸、济南等地区盘踞的日伪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19459月,冀鲁豫区(含冀南)共有行署3个,专署12个,县政权118个,县城64座,兵力15万。

        摘自《河南革命根据地实录》一书 王万邦主编

Copyright 2025-2030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51334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