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发动和领导了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创建了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成为革命战争的重要依托。从1927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的这7年中,各革命根据地都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复的疯狂“围剿”,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但其中大部分时间内,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还是向前发展的。全国红军最多时曾达到30万人,根据地曾遍布于十多个省的边界地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是由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
鄂豫皖边的党组织,在党的“八七会议”和“六大”的决议指引下,于1927年冬到1930年春,先后发动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分别建立了红十一军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师和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红一军和统一的鄂豫皖边根据地。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9月,湖北黄(安)麻(城)农民第一次起义行动受挫后,中共鄂东特委总结经验,进一步发动群众,加强和整顿两县农民自卫军。于11月14日,由吴光浩、曹学楷、潘忠汝等领导黄麻农民再次举行起义,攻占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起义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遭挫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活动,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1928年4月返回黄麻地区,不久又到光山县境的柴山保地区(今新县陈店乡),以黄安、麻城、光山边界为活动中心。7月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创建了鄂豫边第一块红色区域。1929年5月,工农武装割据区域扩大到黄安、麻城、孝感等地。在纵横100余里的地区内,乡村的反动统治被彻底摧毁,农民委员会普遍建立,有些地区开始分配土地,党的组织有很大发展,鄂豫边根据地初步形成。5、6月间,鄂东北特委召开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县委和红三十一师师委联系会议,正式选举了新的鄂东北特委,徐朋人任书记。根据党中央指示,总结了1年来边界斗争的经验,推动了游击战争的发展和红军的建设。
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9月至1928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和豫东南特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潢川、商城、固始等地多次发动农民起义,因受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遭到失败。1928年5月,根据河南省委指示,准备发动商南起义,实现商固工农武装割据。1929年2月,商南地区改归鄂东特委领导。接着商城南部、罗田北部、麻城东北部和皖西部分地区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成立以徐子清为书记的特委。1929年5月6日,周维炯、漆德玮、徐其虚等领导的商南起义,迅速取得胜利。5月9日,成立红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红三十二师成立后,立即投入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商南各地农民委员会迅速建立,赤卫队发展到四、五千人,红三十二师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团,并向皖西发展,占领了六安的金家寨(今金寨县),建立了游击队。经过3个月的斗争,以南溪、吴家店(今金寨县境内)为中心的纵横约六、七十里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同时有力地配合了鄂豫边根据地和红三十一师的斗争,也给了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以有力的支援和推动。
1929年5月党中央派徐向前来担任红三十一师的领导工作。从6月开始,经过粉碎敌人发动的三次“围剿”。我地方武装和红军进一步壮大,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鄂豫边根据地北起光山,南达黄安,东抵麻城,西至罗山、孝感,纵横约一百七、八十里。豫东南根据地扩展到固始边境,纵横近百里,两区人口已达60万。11月20日,根据党中央关于统一鄂豫边、豫东南两根据地和红军领导的指示,召开了中共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鄂豫边特委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原鄂豫边、豫东南两根据地和两支红军在领导上的统一。
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从1927年冬起,中共安徽省委在六安、霍山地区着手准备武装起义。至1929秋,党已掌握100多支枪和3000名武装群众。1929年11月,舒传贤、徐百川、姜境堂等领导了六霍起义。11月8日,数千农民起义,占领独山镇,并乘胜进攻麻埠。与此同时,霍山县的西镇区举行起义,成立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游击队。金家寨、徐家集等地也爆发武装起义。1930年1月20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召开会议,宣布建立红三十三师。1月30日,红三十三师在霍山县自卫队的配合下,攻占霍山县城,接着恢复独山、麻埠地区,攻占英山县城,建立了英山县革命委员会,部队逐渐壮大,六、霍、英、潜等县的游击队和赤卫队也得到很大发展,游击战争不断扩大,至1930年4月,形成纵180余里,横约百里,人口约30万,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据地。
随着红三十一、红三十二师和鄂豫边根据地斗争的发展,红三十三师和皖西根据地的创立,1930年春,鄂豫皖边的革命斗争日益高涨。同时,蒋、马、阎等军阀之间,又酝酿着大规模的战争。在新的形势下,边界地区各个根据地和各支红军统一领导的建立,不仅条件更加成熟,而且更加迫切需要。
1930年2月25日,党中央指示湖北、河南省委和安徽六安中心县委,决定将湖北的黄安、麻城、黄陂、黄冈、孝感、罗田(以后又增应山、安陆),河南的商城、光山、固始、潢川、息县(以后又增罗山),安徽的六安、霍山、英山、霍丘、颍上、寿县、合肥等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在湖北省委领导下,建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3月18日,党中央又指示,将红三十一、红三十二、红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直属党中央指挥。4月,鄂豫边特委和红军领导干部于黄安北部箭场河召开会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郭述申任特委书记;红军第一军由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军长,熊受喧任政治部主任。此外,皖西地区还组建了中共独立第一、第二师。6月下旬,召开鄂豫皖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在光山南部的王家湾举行,成立了鄂豫皖工农民主政府,甘元景任主席。中共鄂豫皖特委的组成、革命政权的建立和红一军的成立,统一了边界地区党、政、军的领导,把这个地区的三块根据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标志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1930年11月,鄂豫皖特委改组,曾中生任书记。随后不久,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1931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主席。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1932年1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泽民任书记。
自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上 旬,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主力红军已发展到两个军六个师,还组建了四个独立师和一个少共国际团,共4.5万余人。各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群众武装发展到20万人以上。鄂豫皖根据地迅猛向外扩展到东起淠河,西近平汉铁路,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为革命势力控制的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拥有黄安、商城、霍丘、英山、罗田、广济六座县城;建立了红军、麻城、黄冈、陂安南(黄陂、黄安南部)、河口、陂孝北(黄陂、孝感北部)、罗山、光山、潢川、赤城、(商城及其北区)、赤南(商城南区)、固始、信阳、六安、霍山、五星(霍山西部燕子河地区)、霍丘、红山(英山)、罗田、浠水、广济、黄梅、太湖、宿松、潜山、舒城等26个县的红色政权,根据地人口共达350万。创造了鄂豫皖红军和苏区的极盛时期。
由于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政策,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四次“围剿”,主力被迫撤出根据地,留下的红军重建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后,留下的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领导下,继续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作为华中战略要地之大别山地区,对于配合其他地区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促进全国革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当年鄂豫皖苏区范围:皖西北有5块苏区。赤城苏区位于今商城县苏仙石、固始县杨山和金寨县熊家河、杨家滩、金家园子、双河山、皂靴河之间。赤南苏区位于今金寨县岗家山、小河、火炮岭、银沙畈、西河桥、胭脂、麦园、吴家店、斑竹园之间。六安县三区位于今金寨县红旗山、界岭、古碑冲之间。霍山县六区位于今金寨县团山、燕子河、白莲涧、董家河一带。老苏区位于今红安、大悟、罗山、新县交界的老君山、天台山、凌云寺、烧香尖、三角山之间的一带山区。新苏区位于今大悟、罗山县交界的大小鸡笼山、长岗、何家寨、韭菜崖之间的一带山区。光麻苏区一块位于今新县以东的晒谷石、周河、东高山、西高山一带山区;一块位于今新县以西的四面山、上棋盘、帽云山、黑石寨之间以金南山为中心的一带山区。红安苏区位于今红安县光宇山、太平寨、羚羊山、莲花背、鸡公寨一带山区。
1932年红军主力入川后,国民党妄想用“屠杀”、“保甲”等来“割断”共产党和人民的联系,用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万人坑”,以达到“消灭赤区”的罪恶目的。鄂豫皖苏区河南部分受敌摧残最重的是新县全部与商城、固始个别地区,次为商城大部与固始、光山、潢川、罗山各一部。敌调遣卫立煌、胡宗南、汤恩伯、张钫、刘镇华、刘峙、梁冠英、夏斗寅、马鸿奎、戴民权等部于1932年6月开始 “四次围剿”,8月入侵苏区后,到处烧杀,进行血腥镇压。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河南部分的调查材料》,苏区6个县27个区不完全统计,有146367间房屋被烧,占当时房屋总数的11.4%。敌对苏区中心摧残更重,1933年夏斗寅在新县白居区潘殷乡的卡房、古家店、胡河、王畈、老叶湾一带,南起天台山,北到灵音寺,东至沙城区的土门,西至宣化店的黄陂站,纵横各40余里,周围约200余里,烧的片瓦没留。并年年月月昼夜不停地进行烧山、搜山、砍山,名为“铲草清拿”。还采取“追剿”、“搜剿”、“堵剿”、“驻剿”、“清剿 ”及设置碉堡,25里一据点,5里一碉堡,新县至麻城罗田一带,拉铁丝网80里长。群众除被敌杀捕外,全部赶光,造成了6年的“无人区”。其它3年、2年的“无人区”更多。苏区出现了家猪下野猪仔等千古奇闻。新县一般地区损失也很重,泗店区被烧房19824间,占原房数的63%。敌在根据地大肆屠杀,在商城南关的南河湾与新县新集的大山门外都有“杀人场”、“万人坑”,商城的大万人坑,每次都有200人以上被杀害。敌残暴程度无以复加,令人发指。除了用枪毙(包括机枪扫射)、刀砍数段、烧死、活埋以外,还用铡死、钉死、挖心、剜眼、穿鼻、割舌等残酷毒辣手段,杀戮苏区革命群众。
摘自《河南革命根据地实录》一书 王万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