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1111,国民党当局河南确山县县长纠集泌阳、信阳等三县常备队以及匪徒共1800余人,突然进袭竹沟镇新四军所在地,将留守的新四军第八团和新四军后方医院团团包围,向新四军伤病人员及在这里工作的官兵与当地群众开枪扫射,有200多人当场死亡,现场惨不忍睹。新四军第八团留守处主任王国华,率领余部冲出重围,逃出竹沟镇,仍遭匪徒搜杀。这就是震惊中原的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竹沟事变”。 

山村小镇战歌扬

竹沟又称沟竹,因以“簧竹茂盛”而得名。它位于河南确山县西部,坐落在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交错处,叁面环山,山上草木如盖;一面靠水,大沙河(竹沟河)由北而南穿镇而过,岸边竹林青翠欲滴。古往今来,它是中原西达宛襄的要冲,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又被称为竹沟镇。在近代,这里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共产党的活动,1927108,中共驻马店特支决定以马尚德(杨靖宇)等人为指挥领导了着名的确山刘店农民暴动,从此播下了革命火种。之后,由于中共河南省委、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前为中共鄂豫边区特委)相继遭到破坏,特别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们又都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遂由原中共河南省委委员王国华和已改称中共鄂豫边区工委的书记张星江取得联络,并在19358月决定建立新的中共鄂豫边区省委,从而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游击根据地。这样,竹沟就成为中国共產党领导的南方815个游击根据地之一,成为中原抗战的战略支点。

1938213,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王明、副书记周恩來、组织部长博古、参谋长叶剑英,联名致电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并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电文中说:为确立建立长江、黄河间我们自己的力量,必须急切地发挥鲁、豫、苏、皖群众参加战争。首要选派党与军事工作得力的军政干部,去组织和领导鲁、豫、苏、皖4省的军事工作。因此,我们拟派彭雪枫到河南去担任这一工作。电报很快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批准。   

217,彭雪枫满怀激情,肩负党中央的使命,带领赵启民、成钧等10余名红军干部先期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到达竹沟,并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名义,同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林凯一起,代表省委,全面主持竹沟工作。   

彭雪枫一到竹沟,就受到聚集在这里的中共豫南特委和四支队八团的领导人王国华等人的热情欢迎。同时,通过他们对鄂豫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与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晤面,尔后到徐州巡视和布置有关工作。自此以后,彭雪枫便在竹沟设立了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并在军事部参谋长张震的协助下,正式以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身份,肩负起中共长江局所赋予的新的光荣使命,并以“军民联合建设新竹沟”相号召,揭开了中原抗战的壮丽篇章。

    协助中共豫南特委集中整编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并遵照新近成立的新四军军部的指示,尽快开赴前线,东进抗日,是彭雪枫到竹沟后一项首要而迫切的任务。他对八团的领导体制、健全组织上作了调整和补充,并把部队由竹沟移至信阳邢集,安营扎寨,集中进行了整训,使第八团很快开赴皖东抗日前线,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坚强战斗集体。

    当第八团出征之际,经八路军、新四军武汉办事处呈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军政部批准,在竹沟设立了第八团留守处。彭雪枫以此为掩护,全面主持竹沟工作,遂使竹沟到处激荡着抗日歌声,出现了一派抗日救亡的大好形势。

    当时竹沟干部缺乏,为培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干部,为将来开展豫皖苏鲁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彭雪枫决定筹建和开办竹沟军政教导大队。31,彭雪枫给毛泽东和陈绍禹(即王明)、周恩来写报告请示,获得批准。就这样,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即开办起来。

    竹沟军政教导大队的筹建和开办,是在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的名义下创办的。军政教导大队创办后,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所辖各省、市、县党的青年组织,选送青年,广泛招生。不久,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以及开封、武汉等市的抗日爱国青年,特别是豫西、豫南各县和确山县各地的爱国学生,共计400余人,经各地党组织介绍,先后纷至沓来,踊跃报名入校。那时,每天在留守处门前,总是簇拥着一批青年,他们有的是从四面八方的城市慕名来的,有的是竹沟土生土长的。他们虽然出身不同,衣着不同,然而都有着要求抗日的共同愿望。单是瓦岗寨一个地方,有一次就有30多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由他们的父母送来,硬交给留守处主任王国华。而在确山孤山冲,至今都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真实在反映了当时爱国农民青年坚决报名参加新四军和竹沟教导队的动人情景。这首歌谣是:

    孤山冲,山重重,

    冲里来了彭雪枫.

    穷人穷,骨头硬,

    要跟雪枫闹革命。

    竹沟原是一个不满千人的山村小镇,仅仅十来天工夫,一下子就从大江南北各地来了几百名青年学生,突然热闹非凡,处处歌声不断。彭雪枫、张震、王国华亦都个个兴奋异常,立即指示教导大队把经过简单口试而录取的400多名男、女学员编成3个男生中队,1个女生中队。校舍就选在竹沟河东岗上,人称竹沟东街。

    教导队成立之初,竹沟的群众和学员们在彭雪枫提出的“军民联合建设新竹沟”的号召下,自己动手建设校舍,清扫垃圾,整理街道,刷写标语,很快就把简陋而泥泞的竹沟小巷变成了一条平整而崭新的东西大街,使昔日河西一片荒芜的大沙滩变成了一条宽荡荡的训练场。竹沟旧貌变新颜,于是,“教导大队‘小抗大’,竹沟就是‘小延安’,救亡工作领导好,挺进敌后把敌歼”的歌声,便响彻竹沟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3月初,按军事编制而成的第一期教导大队,正式开学。到77,第一期结业,接着又开办了第二期,两期学员近千人在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毕业后,分赴华中及河南各地,缓解了当时缺军事干部的紧张状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竹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可设想,处在国民党统治区近后方的竹沟留守处,它的存在和发展,能为国民党顽固派所熟视无睹。这一点,是富有上层统战工作经验的彭雪枫十分清楚的。因此,彭雪枫一到竹沟,便根据周恩来关于“要重视根据地建设和后方工作,广泛联系一切赞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人士”的指示,对竹沟统战工作十分关注,并为此作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阴谋破產

    竹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胜利展开,豫南党的巩固和发展,引起了当地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视。从竹沟留守处成立的那天起,他们一直就把它作为造谣中伤、寻衅滋事的对象,一说留守处“赤化”竹沟,二说新四军在竹沟“绑票勒赎”。他们除造谣中伤外,还伪装八团自卫队到竹沟附近抢劫,以便嫁祸于人,以达到取缔或消灭竹沟留守处的目的。特别是竹沟、石磙河一带的几个土豪劣绅于造谣生事之外,又四处“告状”,并且一告就告到“蒋委员长面前”。于是,蒋介石便于19385月上旬“电令”信阳警备司令、第三十二师师长王修身对竹沟进行“彻查”。

    王修身接到蒋介石电令,派一八八团团长夏华国率部“轻装开赴竹沟”,前来武装解决。因为夏团长听多了“先入耳之言”,对竹沟遂以“疑虑的态度”处之;又因当时竹沟留守处只有保护伤病员的一排人,众寡悬殊,“情形自然有点严重”,于是一场似乎难免的“误会”眼看就要发生。

    就在这时,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在获悉蒋介石的指令后,立即着令武汉“八办”(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通知了彭雪枫。彭雪枫一接到通知,马上就召开豫南特委和竹沟留守处领导干部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会上,有的主张兵来将挡,自卫反击;有的主张退而避之,走为上策。而彭雪枫则认为,“我们光明正大,问心无愧”,应该“沉着的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我们“不打也不跑”。经过会议认真分析研究,彭雪枫的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一致确定了“搞好统战,争取夏团,保住竹沟”的正确方针。同时,决定在夏团未来到前,为提高警惕,必须把特委机关和留守处一部武装转移到邓庄铺,隐蔽待命;另外,为缩小目标,避免军事冲突,必须遵照武汉“八办”叶剑英参谋长的指示,将竹沟部分武装和教导大队部分学员组成新兵补充大队,由留守处参谋陈康率领,立即开赴皖东敌后,会合八团主力。然后,彭雪枫即以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合法身份,与夏团直接交涉与周旋。

    当夏团一路人从桐柏出发,途经毛集向竹沟疾进时,彭雪枫即派留守处民运股长兼竹沟中心区委书记娄光琦带领一个警卫班,代表他前往毛集迎接,一观动向,二做工作。娄光琦在毛集见到夏团长,说明来意,并告要检查竹沟,我们欢迎!彭雪枫处长正在竹沟热情等待。夏团长听后很客气说:“彭禹廷是我的老上司,彭雪枫是他老人家的贤侄,我一定要去拜望他!”于是,娄光琦便辞别夏团长,日夜兼程,返回竹沟,向彭雪枫作了详细汇报。

    听了娄光琦的汇报,彭雪枫便与王国华、张震立即组织机关、部队撤离竹沟,同时又把已经组建起来的新兵补充大队送上前线。在新兵补充大队出发时,彭雪枫特向全体指战员动情地说:同志们!我们开办教导大队是为了抗日,但现在却为顽固派所不容,抗日变成了“有罪”。目前,“日本鬼子占了我们半个中国,中原健儿聚集在这个小乡镇,大家一起学习、歌唱、操练和工作,生活是艰苦的,精神是愉快的。短短三个月,我们结成的友谊是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送你们上前线,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为惨遭杀害的同胞报仇!再过些天,就是别人送我们上前线了,青年同志们,再见吧,再见在前线!

    就在送走新兵补充大队的当天,夏团就已经到达离竹沟只有9公里的大罗庄。彭雪枫一面交待娄光琦再次前往迎接,一面布置教导大队和竹沟各界本着“以诚相待,以理服之,以情动之”的精神,把竹沟留守处的房子统统腾出来,并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备夏团长及其官兵到后住宿。

    第二天上午,夏团官兵在娄光琦陪同下,从东寨门列队进入竹沟。东寨门门楼上悬挂着“欢迎友军”的巨幅横标,东西延安大街两旁贴满了“欢迎友军,团结抗战”的红绿标语。王国华带领留守处工作人员和竹沟各界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呼。教导大队长方中锋身佩值星红绶带,张震、岳夏等佩带八路军臂章,站在欢迎人群的前头,含笑鼓掌,热情相迎。夏团官兵穿行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看到的是一张张友好善意的面孔,听到的是一声声扣人心弦的抗日口号。几年以来,夏团官兵很少见到如此热烈的场面,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这天上午,彭雪枫并没有出面直接接待夏团长。而晚上,夏团长为竹沟盛情所感,则首先拜望了彭雪枫。彭雪枫彬彬有礼,以诚相待,在融洽的气氛中,他们共叙了西北军的往事,引发了诸多感慨,遂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夏团进驻竹沟的第二天,彭雪枫要王国华由娄光琦陪同正式和夏团长见面,申述留守处的不白之冤,争取夏团对竹沟新四军留守处的真正谅解。彭雪枫交待说:正义在我们这一边,你是留守处主任,同他见面时只要理直气壮,据理力争,我们是会胜利的。

    王国华,曾任豫南新四军老八团的政治委员,是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他同社会上各种人物都打过交道,具有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他同娄光琦和夏团长见面后,义正词严地对竹沟留守处的成立经过作了详细陈述,随之严厉质问当局为何背弃蒋委员长的旨意,听信谣言,出尔反尔,为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张目,而对抗日的竹沟留守处却查而禁之,甚至驱而逐之?继而指出,贵我两军,都是国军,如若相向对抗,自残手足,无论谁胜谁负,竹沟不就完了!竹沟完了与否,姑且不论,然对贵军何益,对抗战何益?这真使吾等堂堂中华男子、爱国军人心寒啊!说到这里,王国华一时语塞,不禁失声。

    他的痛切陈词,像触及了夏团长的隐痛,唤起了他的良知,连忙劝说道:老汉所言极是,可是我是不能不来的。来倒反好,真情可以上达嘛!作为一个军人,我只知效命疆场,进行抗日;而要抗日就得团结,要团结就不能磨擦。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对我既然如此热情,磨擦缘何之有?

    就这样,初次见面,获得成功。

    次日,彭雪枫回访了夏团长,并请夏团连以上军官会餐。宴会开始,彭雪枫首先自我介绍,并送夏团长一张名片,然后又把自己的随员一一作了介绍。当夏团长看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谋处长彭雪枫”的名片,听到王恩久曾任冯玉祥的机要秘书、甘肃省政府总务科长、甘肃省西路军总司令部少将粮秣总监,方中铎曾是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学生,与他的师长王修身同为吉鸿昌将军的旧部时,不禁大为吃惊,连连“哎呀”几声,并说:“还不知道诸位都是冯老先生的旧部啊!

    这时,彭雪枫机敏地接着夏团长的话茬儿连声说道:“我们是按照国共两党合作协定,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来协助整编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开赴前线抗日的。八团留守处除留守人员外,多为伤病员及官兵家属,希望夏团长对留守处安全予以保护,发扬西北军反帝爱国精神,在此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夏团长表示,在民族受侮的情况下,决不同室操戈,免为国人耻笑!

    此外,在夏团进驻竹沟期间,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明察暗访。在把不足千人的竹沟里里外外察看了一遍又一遍后,“进一步的对我们有了正确的了解”,从而“把顽固分子、反动派、贪污土劣们的造谣阴谋”全部揭穿。

    夏华国率第一八八团在竹沟共住了10天。不久即以“真相得以上达”,“任务完峻”而“遄返原防”。事后,蒋介石在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暨河南省政府的电文中有竹沟留守处“与民间相安无事,所传各节均届子虚”的说法。于是,顽固派造成的阴谋,终被事实所粉碎。这场沸沸扬扬的竹沟风波,也就在彭雪枫的精心运筹下,以新四军的胜利和顽固分子的失败而告终。

    彭雪枫痛斥顽固派

    夏团离开竹沟之日,正是徐州战局急转直下之时。519,历时5个月的徐州会战,终因中国守军为力避全军覆没的危险,决定弃城突围而告结束。

    被称为豫、皖、苏、鲁4省要冲的徐州一失,毛泽东就及时断言,河南将因此“很快落入敌手,武汉危急”。事实正是如此。就在第五战区主力遵令向徐州西南方向突围进入大别山腹地时,继529豫东重镇商丘的失陷,日军第十六师团第三旅团即于61进攻杞县,然后直逼郑州,尔后会同郑州南下的日军,占领武汉。从629日,河南杞县、通许、陈留、会封、开封、中牟等城镇相继陷入日军之手。

    9月初,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十三师团的前锋已与中国守军宋希濂部第八十八师在大别山北麓潢川、商城一线的富金山地区遭遇。如要塞富金山一旦失守,则武汉以北的重要屏障信阳就顿时岌岌可危。这时,彭雪枫接周恩来、叶剑英指示:率必要武装到豫东部署工作。接着,竹沟开往豫东部队在彭雪枫、张震领导下开始组编,部队命名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又称雪枫支队,整装待发,听命出动。

    9月30,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誓师大会在竹沟东门外广场隆重举行。会后,这支300多人的抗日队伍,高唱着雄壮的《东征战歌》踏上了东去的征程。同日寇拼杀,所向披靡,日军闻风丧胆。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千里跃进,不但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还创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11月中旬,就在彭雪枫和来支队指导工作的刘少奇正在新兴集策划边区今后建设和抗战大计之际,突然接到竹沟留守处在“竹沟事变”(亦称确山惨案)中突围人员的报告!

    彭雪枫看完报告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不久前,在游击支队东征一周年纪念时,他和张震、萧望东三人还曾联名代表支队指战员向竹沟兄弟姊妹们写一封感谢信。现在,原来呻吟在日伪铁蹄下的豫皖苏边区的同胞们在支队一年的英勇抗战中得救了,而“种植灌溉”游击支队这株“花朵”的竹沟父老乡亲却倒在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屠刀之下,这怎不使彭雪枫痛心疾首。

    11月18,刘少奇与彭雪枫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报告了“竹沟惨案”情况。同日午夜,又以新四军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名义致电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政府主席卫立煌,提出严正抗议。该电指出:“该处与当地政府、驻军及民众相处融洽,毫无越轨行动。前虽有一二好事者流造谣中伤,但经委座于二十七年五月电饬信阳驻军三十二师兼信阳警备司令王师长修身彻查呈报,復经委座于同年六月电谕一战区司令长官及河南省政府谓,对该留守处谣传各节全属子虚等情在案。今该县长于我军在前线与敌血战之际,竟在后方倒行逆施,肆意屠杀我抗战有功伤病官兵,殊属罪大恶极!我前线官兵闻讯之余,群情愤激,寝食难安。现职除竭力抑制群情,并报告本军叶军长、项副军长外,特此呈报,恳请钧座急电制止该县屠杀我军人员行为,并派大员前往彻查该案,严惩凶犯,抚恤被难人员及家属,并保障今后我抗战军人及其家属之安全。临电悲愤,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11月27,《抗敌》报发表了题为《抗议确山惨案》的社论,向世人揭露了“竹沟事变”的真相。社论指出:“这种违反抗战国策破坏统一团结的无耻罪行,是继平江惨案而后又一次的以反共来准备投降的大阴谋,是暗藏在抗日阵线里面的反动派投降派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同汉奸汪精卫的命令来指使这样干的。”本军八团“深入敌后,转战经年,有功无过,抗敌负伤将士,流血疆场,休养后方,更何负于国家?”“我们对于这种无法无纪逞凶恃惨忍心害理的暴行,要提出严重的抗议,并希望全体爱国军民一致声援,对于此次事件的主谋者和凶犯以及所有的反共摩擦的投降反动分子,予以彻底的打击和镇压。”最后要求最高当局,“顾念团结抗战之重要,严肃法纪,伸张正义,深究此次惨案之主使凶犯,严加制裁惩办,对被难同志,优于抚恤,并通令保护我军之后方留守机关,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同样事件,立即明令取消所谓‘防止异党办法’,巩固团结,准备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11月下旬,刘少奇离开新兴集前往淮南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彭雪枫根据刘少奇行前的指示,在1130,立即召开了游击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作了《关于竹沟事变》的长篇报告。报告共分“竹沟事变的经过”、“竹沟留守处设立的根据”、“竹沟留守处一贯被顽固分子、反动派、地痞流氓视為眼中钉”、“抗战官兵不死于前线敌人之手,反而死于大后方自家人的刀下”、“揭破投降派反动派反共、反八路军、反新四军的阴谋”、“以礼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找,我必犯人”、“随时准备着应付突然的事变”等部分,义正词严,入情入理,充分揭露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怯于对敌而勇于对友”的反动虚弱的本质。

彭雪枫在抗议“竹沟事变”中,大义凛然,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和抗战、团结、进步的原则,反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倒行逆施、妥协投降,破坏抗战和团结的无耻行径,以确凿的证据,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揭露了肇事者的阴谋,痛斥了其滔天罪行,申张了正义,团结教育了革命部队和广大群众。

——摘自《红岩春秋》2006年第01

 

Copyright 2021-2025 HENANSHENGJUNDUILITUIXIUGANBUFUWUZHONG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1025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