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民

抗战初期,王国华和周骏鸣(周骏鸣,确山县人,早年参加宁都暴动,后回家乡。曾任省委军事部长、游击队长、新四军八团团长、新四军二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解放后曾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带领红军游击队在豫南一带发动群众抗日,队伍迅速扩大,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极度恐慌。他们纠集地方顽固势力,采取清乡封锁、步步为营的战术,妄图隔断游击队与老百姓的联系,断绝粮食和经济来源,置红军游击队于死地。

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游击队决定采取打土豪的办法,筹集粮款,渡过难关。

说起筹款,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时候国民党整天叫嚷着要消灭红军游击队,街上到处贴着悬赏捉拿通告;土豪劣绅修寨强,筑碉堡,置枪买马,网罗地痞流氓,扬言要与游击队决一死战。所以,筹款得多点心计,软的不行来硬的,软硬兼施。

泌阳县大梨园有个土豪,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外号“王拐子”,他家有土地数百亩,欺压穷人,许多人家被他逼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百姓们对这个恶霸早已恨之入骨,盼望有朝一日红军游击队能惩罚“王拐子”,替穷人出气。

游击队决定先从“王拐子”头上开刀筹款。但为了团结抗日,对他先礼后兵。

开始,以队长周俊鸣、指导员王国华的名义给“王拐子”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望能捐送财物,支援抗日。”谁知“王拐子”本性难移,回信竟狂妄地说:“请贵部割下人头千个,头来钱往,公平交易。”这下可把游击队员惹恼了。不过分制裁他,而采取经济上的重罚,求其自新改过。

没过几天,有人报信:“王拐子”从县城回来了,要在家里盘账。这是惩罚他的好机会。游击队员经过一番装扮,按计划打着泌阳县保安大队的旗号开始行动。王国华、周俊鸣腰插短枪走在队伍的前面,还时不时地指手画脚,颇有几分流气;队员们跟随其后,肩扛长枪,稀里哗啦,直向大梨园开去。

到了寨门前,“王拐子”的哨兵喝到:“站住,干什么的?”“县大队的。”王国华应答。“有何贵干?”那哨兵一听是县保安大队,立即变了腔。“混蛋!没看见我们来剿匪的吗?”王国华训斥道。哨兵岂敢怠慢,一边吩咐人向“王拐子”报告,一边急忙打开寨门。寨门一开,哨兵前面引路,还没走上几步,就见“王拐子”一瘸一拐地慌忙出来迎接。那“王拐子”可逗人啦!他眯缝着眼,身穿一件盖住屁股的大衫子,背上斜挂着一把盒子枪。他一见保安队,还左脚尖点地,不伦不类的行了个军礼。队员们看到这家伙的糟形,又气又可笑,但大家想到临行前宣布的纪律,谁也不露声色。

队伍到了“王拐子”的宅院,王国华、周俊鸣和部分队员先进堂屋坐下。“王拐子”这个一贯横行乡里的家伙竟然毕恭毕敬起来:“长官光临小寨,兄弟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王国华坐在太师椅上,大腿别二腿,喝着茶,不紧不慢地问:“屋里没有外人?”

“没有,没有!”“王拐子”边说边向王国华靠近,单等着有什么吩咐。

“啊,这次很抱歉,没有把人头带来,还请寨主包涵。”王国华不无幽默地说。

“王拐子”听罢此话,顿时目瞪口呆,万万没想到自己迎来的竟是红军游击队。

一位队员迅速地卸了“王拐子”的枪,“王拐子”吓的面如土色,筛糠似地哆嗦了起来。他好半天才强打起精神,露出一副苦笑嘴脸,故作正经地说:“贵部筹款之事,俺已准备停当,原来那事····,那只是戏言,嘿嘿,戏言!”王国华忽然地站起来,厉声说到:“眼下国难当头,你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继续欺压百姓,到头来绝不会有好下场;另一条是支持抗日,我们既往不咎。愿走哪条路请便吧!”

“王拐子”战战兢兢,听完训话,忙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日听长官,不,不,听同志,嗯嗯,经恩公指点,使我顿开茅塞,为了抗日救国,鄙人愿效犬马之劳。”

“王拐子”说罢,连忙吩咐家人,抬出一千块银元和其它物品交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整理好钱物,带着“王拐子”出了寨门。王国华在路上对“王拐子”说:“你这次为了抗日做了件好事,我们会记着的,希望今后改恶从善,对得起百姓。”

“荣幸,荣幸,深得教诲。”“王拐子”这才如释重负,站得直了一点,连连称是。

游击队队员们走出老远,还能听到“王拐子”“嗨嗨嗨”的叹息声。

返回驻地的路上,游击队员们高高兴兴地抬着筹来的钱和物,悠然自得,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来源《烽火岁月》

 

Copyright 2021-2025 HENANSHENGJUNDUILITUIXIUGANBUFUWUZHONG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1025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