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生长在军人世家,每天早晨都是伴着军号起床,枕着军号声入眠。受家庭的影响,我对军营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我喜欢军装,喜欢军营的队列歌曲,喜欢有关军营的一切。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爸爸妈妈讲给我听的有关外公,王大华的故事。建国初期外公奉毛主席的命令组建了共和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后又组建了海军第一个导弹和新式武器试验基地,并担任试验基地政治委员,1961年授衔海军少将。1976年,因心脏病突发,牺牲在岗位上。被中央军委追授为革命烈士。
小小少年,投身革命
    河南省新县是一个全世界瞩目的地方,这是将军的摇篮,是共和国一百多位将军诞生的福地。王大华的童年就生长在这里。
    1916年8月的一天凌晨,王大华诞生在新县新集长谭村。出生时家境尚丰,王大华与他的祖父、父母及伯伯、叔叔们共十二口人三世同堂。家中有几亩水田,三块菜地,还有一座不大的柴山。有住房十四间。全家人虽未雇人,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食其力也称自足。外公的祖父给外公取名王大华,而村里的人称外公为“小少爷”。
    然而好景不长。王大华九岁那年,祖父、伯父与一刘地主打官司,因无钱而败诉,气急交加,偏遇灾年,病倒后再未起来,很快人便逝世了。为葬祖父和伯父,卖了些田地,而从此家道便再也振作不起来了。
叔叔们要求分家另过,祖母不得已同意了。王大华家分得一亩多地,两块菜园子,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柴山,四间草房。父亲带着母亲和王大华姐、弟共五人单独生活。世道衰、家道衰。父母亲男耕女织,也算殷实,却也抵不过苛捐杂税的盘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王大华十岁时,父亲也曾送他到学堂念书,希望能认几个字,会算个小帐。然而,念书不到一个月,家中艰难,只得辍学回家帮大人放牛。拾柴干零活。外公的童年。便这样由一个“小少爷”沦落到贫困儿童。那时的社会,灾难总是爱光顾穷人。王大华十三岁那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不久便去世了。为葬父,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土地。从此,王大华便靠给人帮工,或卖油条赚钱糊口,有时,免不了和母亲一起出去乞讨以维持生计。
    1929年春节,一支红军队伍从村子东边经过,接着村子便刮起了红军要“共产共妻”的风声,地方上随即组织起什么“红枪会”,要和红军对抗。地主武装的“红枪会”到处强迫农民加入他们的武装组织。外公虽年幼,也要被迫加入“红枪会”。外公不干,便跑到外村的外祖母家躲藏,那里的共产组织很活跃,人们知道了红军是打土豪、杀劣绅给穷人分田地的自己的军队。当时给外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堂兄王大亚,堂兄本人就是一名游击队员,他说这是秘密,不能别人说,还说红军快攻新县城了。他动员外公参加游击队。王大华在自传中说:“我想在家给人干活怪受气,在家也没饭吃,干就干吧”。就这样,随着堂兄王大亚在周围村庄散发了许多宣传红军的传单。1929年12月23日,红军解放了新集,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王大华很想加入红军队伍,但苏区政府认为年幼,便留在了地方担任儿童团团长,后加入共青团。直到1930年,红军扩军,苏埃主席动员王大华带头,王大华遂如愿正式参加了红军,分配到红十师二十九团当公务员。
    外公在自传中回忆说,红军队伍互相非常友爱,同志们属他年小,格外照顾他。还让外公学习认字,上文化课。外公虚心好学,勤快活泼,深得同志们喜爱。由刚上战场听见枪声心慌发抖到奋勇争先、冲锋在前,王大华已是一名合格的红军小战士,于是被调到团政治处担任宣传员,从此和政治工作伴随终身。由于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931年11月被提升为宣传队分队长,1932年4月,入伍不到三年王大华,在红军队伍中加入光荣地中国共产党。外公在作战中的机智勇敢是出了名的。1932年1月,在红军同国民党司令长官顾祝同兵团的会战中,王大华因是宣传队员,没有发枪,也能在混战中钻入敌人群中,随着大声呐喊,赤手空拳地缴了二十多个敌人的枪。三月间,在同国民党陈调元、王均才的战斗中,王大华负责组织了四十余名民伕,抬着下十几个担架,担任救护工作,恰逢敌人溃败,有股敌人与王大华遭遇,王大华打了几枪,敌人被打怕了,没敢还枪,王大华一边喊“缴枪不杀”,一边冲到敌军跟前,看到敌人六十余人,三挺重机枪,十多匹驮着弹药的牲口。便厉声喝斥敌人集合,敌人莫名其妙地作了红军的俘虏,被王大华带着走了二、三里路才遇到红军七十三师的部队,将俘虏群交到大部队手里。敌人此时才恍然大悟,他们被一个红军小鬼给唬住了。他们当官的当时便说:“今天被你们几个小孩带走了,真有点丢人!”战斗结束后,王大华受到部队首长的通报表彰,从此,王大华在红军队伍中的机智勇敢名声传播开了。就这样,外公凭藉自己工作的热情和勇敢机智的才华,伴随着对党的认识的提高而成长,红军也给予了外公培养,锻炼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将外公从一名有一般阶级觉悟贫苦农民锤炼成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军队指挥员。1934年,王大华调任红十二师政治部民运干事,瓦解敌军一个民团中队,使红军得枪三十余支,扩大红军一百多名新战士,受到师里嘉奖。1935年,王大华调任川陕苏区少年模范团组织股长。一九三六年,长征途中,王大华升任红军西路军政治部青年股长。在这期间,为开展抗日战争,王大华随红军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征。由于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的个野心膨胀,对抗中央路线,四方面的红军吃了不少苦头,两过雪山、三过草地,搞得人心疑虑,想法重重、士气低落。在错误路线的指挥下,红军也会打败仗。先西路军盲目过黄河,遭到蒋介石军队的围攻,我军的主力被打散,只剩下几百人逃往新疆。没过黄河的部队,由于没有开辟根据地,群众对红军感到陌生,得不到发群众有力的支持,先后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王大华在黄河以西的大黄山附近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上级命名为黄山济南队,王大华任政委。在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共同开展对敌斗争的情况下,不顾国民党六路围剿的严峻斗争形势,一味蛮干,凭藉着一百多人,二十几杆枪,到处攻打民团局子,结果吸引国民党大部队的注意,遂调集人马对游南队围攻。又因同红军主力失去联系,刚扩充起来的农民游击队,纷纷跑散,只剩下王大华和游击队长两个人。两人于是去找红军部队,中途,那个人也开溜了。王大华只好只身去找红军部队。当时,外公王大华想在群众家躲避几天,可是由于敌人的高压政策,没有人敢收留。在这种情况下,王大华便沿着嘉裕关一带的长城往东去,又走了几天沙漠,到民靳县后,不断听到敌人抓红军的风声。王大华便乔装乞丐,又借助身材矮小,给一家汉人放了7天羊,以后又讨饭渡过黄河,到达新盖子,在这里才遇到后勤部的马夫。二人又到处打听,到处寻找,终于于1937年3月26日是找到红军援西军司令部,见到了援西军政治部主任宋任穷同志和张浩政委。他们见到王大华显得十分激动,拉着王大华的手连声说 :“你们吃苦了!”王大华遂将西路军失败的情形向二位首长作了详细汇报。经过组织的审查,王大华重新过上了党员组织生活,不久被派往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处任青年干事,并参加了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文件学习。这使王大华在政治工作上更加成熟。王大华在自传中这样写道:“中国革命没有一个光荣的政党就不能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诞生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没有一位伟大的领袖也不行,于是就出现了伟大的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没有一个正确路线来指导也不行,于是毛主席和他战友们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制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策略。” 外公这段话当然是肺腑之言,但我想,中国革命的成功应该还有一条经验,那就是我们的党培养出了像王大华这样许许多多革命意志坚强、战斗经验丰富、忠诚踏实地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红军指挥员。
抗日元勋,民族中坚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王大华在129师参加了一段学习,先后学习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1937年8月,部队北上。这回是坐火车上前线,大家都是第一次坐火车,感到十分新鲜。在火车站,慰劳八路军的群众纷纷送上慰问品,说着勉励杀鬼子的知心话,极大地激发了八路军的斗志。9月初,到达晋南;12月,即投入了与日寇的战斗,首战即取得胜利。八路军冲到日寇面前,看到许多日本鬼子或是躺到地上抱着头装死,或是跪在地上高举枪械投降。过去有关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八路军一一揭穿。八路更勇敢!
    经过数不清的战斗洗礼,历经了无数次牺牲生命的考验,身上带着大小十余处弹痕的王大华,在1938年4月,调任一二九师政治部青年科长。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党的挥枪,扩大统一战绩,为扩大根据地,巩固根据地,征集青年入伍,扩充军队,组编军队,作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为此,我的外公王大华,在他的工作岗位上殚精竭虑,把党的政治工作做得非常突出。1940年8月,王大华第三次进党校学习;1941年1月,调任冀南军区七旅十九团政治处副主任,后任主任。因为作战作务屡次取得胜利,以及扩军工作成绩显著,太行军区特授予王大华同志“模范干部”称号。1944年,日寇妄图作最后的挣扎,对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八路军处于艰难时期,王大华被任命为某团政委,到日寇称为“模范县”的运河以东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很快歼敌伪军一个营,又逐步摧毁三个县的伪政权,建立了苏区人民政府。王大华的对敌斗争经验在这次斗争中得到充分展示。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时,王大华已升任为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伴随着抗日的硝烟,王大华逐步成为我军优秀的政治干部、模范的共产党员。
在红旗插遍祖国大地的号角中
    1947年7月,王大华任解放军十纵二十九旅政治部副主任,投入了解放河南省安阳市的战斗。解放军胜利解放安阳,并就地作休整。10月,王大华所在的部队南下和刘邓大军主力会合。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十万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建立了桐柏根据地。12月,桐柏成立军分区,王大华任三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接着参加了著名的邓县战役,一歼灭国民党队13个团,打出了解放军的军威,巩固了解放区的人民政权。1948年 外公升任三分区政治部主任。刘邓大军的挺进中原之举,成为插进南京蒋介石政府的一把钢刀。中华民国的败局已定。
    1949年3月,桐柏解放军集中若干武装部队,组建五十八军一七三师,王大华任师政治部主任。部队进行休整和训练,准备参加百万雄狮过长江的大进攻,后根据总部命令,王大华所在的部队因工作需要北返伏牛山剿匪,均取得完全胜利。
    1950年10月,为壮大共和国的武装力量,随时准备解放台湾和迎击来犯的帝国主义侵略,王大华所在部队受命组建中国海军,遂南下到达广州。
中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主席强调: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1950年12月,共和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组建,王大华任中南海军第一舰队副政委,三个月后,升任舰队政委。在当时,一支新兵种,一种高技术兵种,对于一位识字不多,只玩过“三八”大盖枪的人来说,如何发展,如何领导,确实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然而,我们的海军毕竟成长起来了。靠的什么?靠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我们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也能在学习新武器装备中掌握新装备。而联系群众,虚心学习,正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王大华有这个优势。原海军副政治委员方正平在给王大华所作的个人品德才能鉴定中这样写道:“组织观念强,能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和决议。在其历任工作中,一贯表现积极、热情、负责、作风泼辣,说干就干,能深入下层,联系群众。因之对部队具体问题发现较快,在长期战争环境里担任政治工作,有实战经验,政治工作的实际经验较多”。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军指挥员的文化水平和领导能力,1954年2月,王大华参加了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5年被授衔海军大校;1957年任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1958年,王大华奉命来到渤海边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某地荒僻海滩工作。这个地方叫作龙湾。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建设我军第一座海军导弹试验基地。从此,我国许多经过精挑细选的大学生尖子也来到了这块神秘的地方和前苏联专家一起搞起了中国海军武器的试验。王大华任基地政治委员。创业之初,凡事需自己动手,那营房,盖实验室,搞导弹库房,栽种树木,王大华和同志们一样,摸爬滚打,沾一身泥,磨一手茧,为共和国海军的强大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1年,王大华晋升少将,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正在这时,前苏联撤回了专家,给海军建设造成许多困难。但是,从红军成长起来的中国军人表现出了惊世骇俗的骨气。我国自行研制的舰对舰,岸对舰,舰对空导弹,刺破长空,相继试制成功并装备到部队。一支崭新的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鼎立在世界面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基地视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的外公王大华作为基地的主要领导人,其贡献和在海军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976年10月,积劳成疾的我外公在病床上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兴奋异常,叫来几位同志喝着“竹叶青”酒以示庆贺,当晚,心脏病复发,患腹部主动脉血栓症不省人事。解放军总医院和海军总医院连夜组织专家乘专机赶到龙湾给外公治病, 然而,终究未能挽留其生命。外公带着迎接祖国第二个春天的遗愿离开了战友和家人,终年六十岁。 在将军的追悼会上,他所在部队的很多普通士兵都悲痛得流下了热泪,一些驻地群众闻讯也赶来为将军送行。后来,将军的故乡河南新县、曾经开辟根据地的山东德州等老区把王大华的事迹写入地方史志传之后世。
    党和国家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们。这其中就有我的外公王大华—一位共和国海军少将。

Copyright 2021-2025 HENANSHENGJUNDUILITUIXIUGANBUFUWUZHONG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1025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