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重访兰考追忆焦裕禄

来源:河南日报 2011年5月10

开栏的话

  历史风云激荡,红旗招展如画。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无数人把目光投向一面鲜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旗。

  这是一面引领希望的光辉旗帜。90年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引领着亿万劳苦大众求翻身、得解放、谋幸福,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捍卫着这面旗帜的神圣。

  这是一面民心所向的光辉旗帜。90年风雨同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地植根于人民之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践行着党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苦、共命运,用拳拳赤子之心展现着这面旗帜的风采。

  这是一面开创未来的光辉旗帜。90年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以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意志、勇气和智慧,带领着中华民族求发展、图富强、谋幸福,用庄严的承诺与伟大实践渲染着这面旗帜的壮丽。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今天起,新华社推出专栏《红旗飘飘》,通过共产党人的事迹集中表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人们对党的坚定信念,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李亚楠

  张兴军

  每年514日,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墓园都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大家怀着一个共同心愿:再看看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这一天是焦裕禄逝世纪念日。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焦裕禄这个响亮的名字,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时空,引发着人们强烈的内心共鸣。

  没有他,就没有兰考的今天——兰考人心中永远的老焦

  头发向后梳着,更显出面庞的清瘦;脸上挂着微笑,目光深邃;褐色旧毛衣的下摆插在裤腰里,外衣披在肩上;双手叉腰,双腿微曲。

  这张焦裕禄的著名照片后来被塑成铜像,矗立在今日兰考县城的十字街头。

  在豫东小城兰考,焦裕禄已成为一个标志。塑像、纪念馆、被称为焦桐的由他当年亲手植下的泡桐树等等,都成为当地的重要地标。

  今年74岁的雷中江老人回忆起当年在兰考火车站偶遇焦裕禄时的情形:他穿得很朴素,也没官架子,不说也没人认得他,那样子比老百姓还老百姓。

  老人情不自禁地做着焦裕禄当年对大家讲话时的手势,不时用黑粗的手擦着眼角,有些哽咽:像我们这些人,提起他就要掉泪啊!

  47年来,人们对焦裕禄的怀念一直没有停止。像雷中江一样,所有亲历者谈到焦裕禄的故事,仍会哽咽流泪。

  在焦裕禄纪念园里,据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焦园参观的有近40万人次,这两年更是突破了百万人次。每到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而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之为老焦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他将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焦裕禄的遗愿正在变为现实

  提起焦裕禄,不能不说兰考当年的贫穷: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兰考生态环境恶劣,形成风沙、盐碱、内涝等三害。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粮食亩产也仅有百斤左右。

  上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大量栽种泡桐以改造生态,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密度,将泡桐树栽在农田里。这样不但风沙被治住了,小麦亩产也大幅提高,形成了林茂粮丰的格局。

  阳春四月,记者循着焦裕禄当年的足迹走村串户,只见到处都是成片的树林,一个个村庄掩映其中,绿油油的麦地里长着一排排泡桐树,粉紫的泡桐花开得正盛。

  当年的焦桐已经变成焦林,不但是遮风挡沙的保护伞,还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当地群众利用泡桐开展木材加工,生产乐器和高档家具,逐渐形成产业化。

  采访中,记者听说这样一件事:因为一部有关焦裕禄的长篇电视剧拍摄需要,导演提出要在当地找一处大点的沙荒地,再现兰考当年三害肆虐的情景。这让当地人很是为难:上哪儿去找呀?兰考现在真是没有大片大片的沙荒地了。

  只要为民办事,百姓都拥护”——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焦裕禄给兰考人民,尤其是兰考的干部留下了一笔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记者在采访中,曾向不同年龄段的人问过同一个问题:焦裕禄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那就是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

  正是受到这样的精神感召,温振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老家兰考,做了一名村官3年来,当地百姓对他的称呼从开始时的领导变为了现在的振儿

  从采访中记者接触到的许多基层干部身上,可以时时感受到一种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

  48岁的杨保森是土生土长的兰考人,2003年,兰考县选派科级干部到落后的村庄任职,已是兰考县发改委副主任的杨保森第一个报名,并选择了全县最乱的闫楼乡大李东村。此前,该村10年换了9任村支书。

  这个村乱到啥程度?入村第七天,我自己带的煤气灶、油,都被偷走了。

  杨保森没有退缩。他白天下地一起干活、聊天,晚上到老干部、老党员家里座谈。经过深入调研,杨保森决定从修路打开突破口。

  为了修路,杨保森三天两头往县里跑,项目终于批了下来,却又遭遇找不到建筑队的尴尬。因为名声太差,大家都不愿意和这个村打交道。杨保森又费尽口舌,找了好几个建筑队,终于把两条6公里多的路修好。

  路修通了,杨保森带领班子及时动员,建起了20多家板材加工厂、七八家上规模的养殖场。如今,群众收入由当初的800元增加到3000多元。

  2009年,杨保森调往全县16个乡镇中最落后的葡萄架乡任党委书记。杨保森到任后,还是走村串巷,鼓励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焦裕禄时代的干劲和风格,两年来全乡又变模样。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

  (据新华社郑州59电)

 

 

Copyright 2021-2025 HENANSHENGJUNDUILITUIXIUGANBUFUWUZHONG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1025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