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英
1937年夏,我从开封女师毕业时正赶上七七 事变。日本侵略军从我国东北侵华北,平津沦陷后,开始进犯山西、河南、山东,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候!我放弃了在家乡教书的安逸日子,决定去晋东南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我和同学张亚(河南新郑县人)从郑州乘火车西上,在风陵渡过黄河,坐着山西的窄轨火车来到晋南曲沃县。经过短期培训,我俩被分配到抗日救亡决死队三纵队政治部。决死队又叫山西新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国共合作的局面下隶属于二战区,二战区司令阎锡山。
三纵队政治部主任董天知(1911—1940年),河南荥阳县人,曾在开封、北平上师范、念大学,1931年中共北平党组织遭敌破坏,董被捕,关进北平草岚子监狱。1936年6月“何梅协定”签定,国民党宪兵三团南撤,董和薄一波等人由党组织营救出狱,参加了以薄一波为首的中共山西统战五人工委会,另三人为杨献珍、韩钧、周仲英。董天知开赴山西太原,协助薄一波组建“牺盟会”和抗日救亡决死队。
董天知听说我是开封女师毕业的,十分高兴,派我去沁水县开辟工作。沁水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许多人只知道“山西王”阎锡山而不知蒋介石。市面上流通的是山西纸币和地方铁路票,拒用“中央票”购物。我们每天要走100多里山道,向乡亲们宣传抗战,动员妇女制军鞋、交军粮,鼓动男子参军、支前。晚上归来,每个人的脚板都跑烂了,但是情绪却十分高昂,不时唱起流传在新军的歌谣:“没有吃没有穿,我们去找阎锡;没有枪没有炮,日本人给我们造……”
1938年10月,日军破娘子关,继之攻陷太原、临汾,十几万晋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弃枪丢械。阎锡山吓得逃到黄河西岸的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董天知趁机派出大批政工人员,组织青年,收集枪械,建立地方政权,壮大抗日决死队的力量。董天知亲率队伍在浮山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于攻坚,善于以智胜敌。日本人对他又恨又怕,曾悬赏二万银元买他的首级。
董天智作战勇敢,谋略超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青年儒将。他十分注重部队的文化建设,运用文艺宣传的形式活跃决死队官兵的文化生活,提高部队的士气。在他的指导下,三纵政治部创办了《纵队战报》和“前线剧团”。
1938年8月,我正在浮山山区搞民运,忽然接到一封鸡毛信,董天知命我和张亚同学去三纵队三总队政治处任指导员。三总队在400里外的长治县捉马村,他们收留了一批流亡难童,要我俩以难童为主,创办一个占地剧团。当时晋北有女作家丁玲的“前哨剧团‘,我们这个就叫”前线剧团“。我们教难童们识字、唱歌,表演苏联歌舞,演抗日的活报剧,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在剧团时,政治部派我到沁县参加了薄一波(时任三区专员)主持的抗日经验交流会。我将沁县见闻写成通讯《沁县巡礼》,署名周彬,政治处干事程达将它登载在《纵队战报》上。
1940年夏,八路军四面出击,开展“百团大战”,董天知奉命率部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袭击日伪据点。
噩耗传出,汾河呜咽太行默哀,决死队上下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董天知的老战友、我党著名的理论家杨献珍在《新华日报》(
来源:《永不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