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宇(1900-1931),1900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17年到北京农业专门学堂学习。从北京毕业回家乡后,在袁汉铭的悉心培养、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吴靖宇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党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是秘密开展党的宣传工作,培养革命骨干力量。吴靖宇觉得,光靠自己一个人教书传播新文化、宣传革命远远不够。一个大胆的计划酝酿出来。吴靖宇通过袁汉铭向商城党委支部递交了《关于成立“商城书社”的工作报告》。经支部慎重考虑、研究,批准成立。
从此,吴靖宇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联络商城籍的在外读书人员,往家乡邮寄、带回进步书刊。通过吴靖宇细致、耐心的大量工作,团结了一部分进步青年。在南通医专学习的汪昆源,节衣缩食,用攒下的钱购买《新青年》、《湘江评论》、《新潮》、《创造周刊》寄回商城。在湖北政法学校学习的罗固城,利用假期探亲机会,带回了《国家与革命》、《辩证唯物主义》、《帝国主义浅说》等著作。这些珍贵的书刊,经过吴靖宇的安排,散发到进步青年的手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就这样,以商城书社为进步青年的核心,吴靖宇发展了胡攻非、詹青岳、毛蔚秋、钟启泰、丁树声、周月笙等10多人秘密加入中共党团组织。吴靖宇领导的商城书社,不仅成为商城中共党组织的机关驻地,秘密联络站,也成为全县革命活动的中心。1925年秋,中共南城特别支部成立,吴靖宇为负责人之一。
转眼到了1925年底,一场大雪宣布了严冬的来临。根据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的精神,吴靖宇开始注意农民运动,进行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工作。他在县城南关吴家祠堂创办了商城县第一所“平民夜校”,教工农读书识字,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力量,准备成立农会组织。吴靖宇编写了《太阳一出照高楼》、《心字头上一把刀》、《穷人苦》、《老财不除世不平》等通俗歌谣,教给学员读唱。《太阳一出照高楼》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唤醒了夜校学员的阶级觉悟:
太阳一出照高楼,
穷人生活不自由。
地主住的楼上楼,
穷人住的茅屋头。
地主吃的鱼和肉,
穷人吃的糠窝头。
地主穿的绫罗绸,
穷人穿的衣露肉。
穷人世上无路走,
快快起来斗地主。
《心字头上一把刀》鼓动了夜校学员的阶级仇恨:
心字头上一把刀,
穷人世代受煎熬。
“忍”到何时能出头,
干柴只等烈火烧。
烈火一烧冲九霄!
由于吴靖宇教读的内容好懂好说,说出了穷人的心里话,前后吸引了80余人来学习。其中十余人成为夜校骨干。邮递工人马石生就是在夜校中成长起来的中共党员(后来成为县委领导人之一)。
同时,吴靖宇与商南中共党员罗志刚、刘宪章创办的笔架山农校密切往来,在学生中秘密传播马列主义。成立了“青年读书会”的进步组织。发展了周维炯、漆德玮(二人后来均成长为红四军、红十一军的主要领导人)等加入中共党团组织,为后来红十一军三十二师在城南山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商城县县长李鹤鸣也开始抓捕共产党人。县保安队马不停蹄四乡奔跑,城乡大街小巷布满了警察、便衣跟踪、盯梢。白色恐怖,黑云压城。
这天深夜,吴靖宇带着几个人准备把进步书刊转移出去,还未转移一半,大门被敲得震天响。
“开门!开门!快快开门!”警察抄家来了。
“怎么办?怎么办?”想到内屋里藏着党组织的机密,吴靖宇额头上沁出了冷汗。突然,他妻子春梅急急忙忙地从后门跑过来:“我的祖宗!你怎么还愣在这里?我已让他们几个从后门跑了,你也快跑吧!”吴靖宇灵机一动,一把将妻子按在内房的床上,耳语几句,又迅速从廊檐上的鸡笼內抓住一只老母鸡,三下两下拧断脖子,将鸡血洒在屋里的床上、地下,又急忙喊来了母亲照料。布置停当,吴靖宇才不慌不忙地去开门。
“吴先生!不欢迎也得开门说话嘛!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半天不应声?”警察队长鲍大牙带着三四个獐头鼠目的家伙冲进院子。警察手中的松树明子照亮了吴靖宇镇定、从容的脸:
“我是堂堂正正的教书匠,向来遵纪守法,半夜里,你们找我要干什么?”
“干什么?——李县长让你去一趟!”
“去就去,我倒要当面问问他,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深更半夜的来找我。走吧!”
“慢!吴先生,你的房子得让我们过过目。”鲍大牙发出了一阵奸笑。
当几个警察搜到书店的內房时,看见屋角的床上躺着一个妇人,头发蓬乱,身上裹着被子,嘴里哼哼呀呀的。地上、床上血迹斑斑,心里好生犹豫。吴靖宇的母亲两手绞着湿白布,对警察说:“各位老总,我家儿媳刚生了孩子。瞧!屋子还没来得及收拾干净。”说到这里,端起脚盆,将一盆脏水“哗”地一声倒出老远。回过头,从衣袋里摸出一个小包,递到鲍大牙的手上:
“这位老总,留着给你弟兄们买杯茶喝吧!”警察们怕“霉”了,见头头手一收,缩着脖子,捂着鼻子,回头押着吴靖宇一溜烟走了。
书店保住了,革命的秘密保住了,而吴靖宇被捕了。
李鹤鸣认定吴靖宇是真正的共产党,又找不到确实的证据,只好对他百般折磨。吴靖宇以钢铁般的意志抵抗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李鹤鸣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将吴靖宇“请”到书房,桌上摆满了饭菜,假惺惺地笑道:
“吴先生,多有得罪呀!都怪我手下人不懂事,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今天,兄弟我设个便宴赔礼,你可得给话说呀!”
“我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你可是高官得做骏马任骑的大人物!我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我可是高攀不起呀!”吴靖宇针锋相对。
“哪里,哪里!吴先生是大学堂里出来的大知识家,要想在这年月谋个一官半职,那还不好说!”
“有啥话你就直说吧!”
“只要你说出你的同党,我保举你做个副县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嘛!”
“我只知道教书、卖卖教书工具,不知你说的啥意思!”
吴靖宇英勇顽强,与敌人斗智斗勇,李鹤鸣大伤脑筋。全县绅士、工商学各界联合保护,李鹤鸣随弯下坡,只好将吴靖宇释放了。
转眼便到了1929年12月25日,红三十二师夺取了商城县城。腊月除夕这一天,正式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吴靖宇被任命为县苏维埃秘书长兼文化委员会主任。
由于白色恐怖加剧,县苏维埃于1930年春天迁往城南100余里的大别山腹地汤家汇。吴靖宇说服全家(其时父亲已去世)随之转移,他把家庭的安危和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吴靖宇亲手创办《红日》报社。“红日”由吴靖宇亲自命名,意为革命事业如日东升,势不可挡。《咆哮》是中共商城县委机关刊物,每旬一期,单张油印两版。《少年先锋》是共青团商城县委机关报,月刊,单张油印两版。群众性的《红日》画报为半月刊。吴靖宇经常亲手编写报稿,把土地革命的政策和红军英勇作战的事迹及时向人民群众宣传。同年夏天,在吴靖宇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改进为石印和木刻活版印刷,扩大了印刷数量,提高了印刷质量。红日报社的刊物深受活动在鄂豫皖边区的红三十二师将士们的喜爱。战士们亲切的把报纸称为“俺们的宣传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
在红日报社方兴未艾之时,吴靖宇先后在南溪吴家湾、汤家汇等地苦心组织人马,建立了一支活跃的文化宣传队伍——“红日剧团”。全团20多人,除团长王霁初外,年纪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十二三岁,多数出生在贫苦人的家庭。他们人虽小,懂得的革命道理却不少。在吴靖宇的严格督促、亲切关怀下,演员们演技水平也提高很快。吴靖宇经常教育演员:“红军战士如果枪法不准,在战场上就不能多杀敌人。我们是特殊的战士,如果演技不行,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吴靖宇经常和王霁初研究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在方方面面使剧团健康发展。
剧团的服装道具简陋。乐器有一架手风琴,一套锣鼓,一根喇叭,两只洋鼓,三把洋号,两把二胡和几支箫管竹笛等。吴靖宇经常亲手编写剧本歌词。他编写的歌词,文辞优美,韵脚工整,着笔细腻,风格独具——好念、好记,给人好感受。《八月桂花遍地开》、《反动派吵嘴》、《杜鹃》等民歌、舞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剧团以演歌舞为主,内容都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革命道理。
剧团每到一地,苏区军民奔走相告:“俺们的剧团来了!”“俺们的剧团来了!”
由于吴靖宇突出的工作表现,特别是对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1930年底被皖西特委调去工作,委以宣传重任。吴靖宇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马上打开了皖西苏区的宣传工作局面。正当吴靖宇努力工作的时候,张国焘坐镇鄂豫皖苏区大搞左倾“肃反”运动。1931年9月26日,吴靖宇被抓。不久,吴靖宇被错误杀害,年仅31岁。
吴靖宇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商城党组织的创建,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做出了不朽的业绩。商城人民永远记住烈士的英名。
(作者: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