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青人,当提到葛振林、宋学义这两个名字时,也许会感到茫然和陌生,但是.当说到“狼牙山五壮士”时,定会尽人皆知。的确,“狼牙山五壮士”早已是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它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葛振林、宋学义正是五壮士中的幸存者。
古老的传说自此黯然  
  狼牙山坐落于河北保定的西北面,山势险峻,仰面直插云霄,低头俯瞰着易、满、徐、定、保区城的平原和山地。这座巍然如铁壁的齿形大山上.有一处多年来为远近人们所景仰的名胜——棋盘陀。
    棋盘陀位于狼牙山西面的巅崖。相传,古时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来到这里,见到两位风骨飘逸的仙臾在此对奕。樵夫不禁驻足观看,哪知一局棋下来,下山后世上已逝去若干年月了。
    狼牙山的北面有一条河,也是闻名古今.这条河叫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所呕歌的“荆柯刺秦王”的悲壮故事更是传名古今。
    然而,自从1941年9月25日以后,那留在蛇上的大石棋盘的传说,那曾经为诗人所歌颂的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的壮士的故事,却从  此黯然无光。因为5位八路军战士在这里谱写了气冲霄汉、鬼泣神惊的英雄传奇。于是.从这一天开始.狼牙山与五壮士浑然融为一体。
将军深情忆英雄
  杨成武将军每当谈及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总是激动异常,表现出深深的怀念烈士的心情。是呵,怎么能够忘怀呢?正是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当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直接指挥了狼牙山反扫荡战斗。
    1941年9月,日寇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在黄土岗战役被我分区炮兵营击毙后,敌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出动了几个旅团的日军和*批伪军,在叛徒赵玉昆的带领下.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大举进犯,将狼牙山团团围住,开始了残酷的秋季大扫荡。
    就从9月25日起,狼牙山下数百里方圆的每个人都在仰望
着傲然的棋盘陀,不管他是抗日的人们抑或是敌人。
9月25日晨四点钟,狼牙山内外线两面敌人同时向我腹地狼牙山“搜剿”:内线之敌约2000余人,从三道河、龙王庙、东水、西水、石家喧、菜园、杨树林七路游击;外线之敌一路百人由管头北沟、乌马紧,一路300余人由沙岭搜索前进。这样,整个狼牙山每条山沟都有了敌人。搜索的网是张得密密的,敌人下了最大的决心来捕捉这网里的“鳄鱼”。
一个多月来“扫荡”失败的经验,使敌人感到,假如这条守在棋盘陀上的“鳄鱼”再继续存在的话,那么,一切仍像以前一样,敌人在保、定、徐、易、满的动作,杨成武及其主力是可以知道得清清楚楚的,敌人在我游击作战之下将仍是节节失利。于是,经过几天的武装侦察和布署,调动了3000兵力,企图给这条山里的“鳄鱼”以最后的歼灭。
敌人也是知道的,守卫着要监狼牙山不是别的,而是威震华北,曾经在发土岭、南坡头和谏源城下等处给于敌人以严重打击而为它所最惧怕的“邱部队”。敌人更明白,在不久以前他们在敌伪报纸上所捏造的“邱蔚被俘”的消息是玩的什么把戏。实际上这位邱团长现在正和他的一部分战友及电台站在棋盘陀的巅崖。所以不惜织起偌大的战网来网罗这凶猛的“鳄鱼”。
  当时主力部队不在狼牙山地区,在这个地区只有一团长邱蔚率领的一个连—一团七连。葛振林、宋学义等5位壮士,正是七连六班的战士。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保存有生力量,使被围困在狼牙山地区的我党政机关和几万名群众安全脱险,杨成武将军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决定调主力部队奔袭敌人空虚的据点,并命令邱”团长率七连,带领群众和机关突围转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当时的情况十分严峻。从山上看上去,远远近近的村庄在冒着火,群众牵着牲口,背着包袱,怀抱小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群群挤着叫喊着撤退避难。
部队在狼牙山背后一个小龙王庙附近停住。一、三排被派到棋盘陀山道上担任警戒,二排留在龙王庙一带担任警戒。除去哨兵外,大家都挤在几间土屋里,准备休息一下疲倦了的身体。
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伴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骤然响起,敌人开始进攻了。在这危急的关头,为了拖住敌人,决定留下七连的六班作掩护,与敌人周旋。
  为掩护一、三排和团直机关撤退,六班奉指导员之命迅速占领了南面的小山头,并很快与敌人接上了火,敌人的火力和注意力完全转向了六班。
    留下的是六班5个健壮的年纪都在25岁以下的青年。他们
是:班长马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
    战斗异常激烈,日军以为包围了我军主力.机关枪和掷弹筒不停地向山头射击。5位勇士沉着应战,打退了日军多次冲锋。他们一直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山下面到处是日、伪军,狼群似的乱吼乱叫。这时一、三排、团直机关和群众已安全地转移到山背后去了,班长马保玉说:“我们已完成了掩护任务.赶快撤退。”
    当时目睹这场战斗的有两人,一是狼牙山峡谷龙王庙子村的农民冉元同和棋盘陀古寺的李老道。这时,冉元同对五位战士高喊:“同志们,附近有山洞.鬼子找不着,快跟我来。”马宝玉感激地说:“为了保证主力部队和乡亲们安全转移,我们得把敌人引到棋盘陀上去。你自己快藏起来吧!”
    5个人从根岭由北往南向坨上靠。这样.就转到敌人和连主力的侧面可以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安全而从容地撤离。
    5个人节节向陀顶边打边撤,狼牙山犀利的山峰就像无数支狼牙插入云霄。
    “班长,班长!”胡福才嚷起来了:“糟糕!”
    “什么?”
    “咱们这块地方三面都是绝崖!”
    一点也不错。三面绝崖.当中是三米阔的长条凹地,只有一条“路”可以从西北面两个小坡头之间过来。三架机枪在左右和前面叫啸着,三个掷弹筒就离小坡头有300多米远。
    然而,凹地和长草可以隐蔽,小坡头可以利用,机枪不发生效力,敌人也难于上来。
    班长看完了地形。“同志们,”他音调沉重地说:“只有拼了,敌人很难上来,他来一个就打一个。”
   “在这里反正是不会赔本的了。”胡福才说。
  他们接连打退了敌人4次冲锋。太阳近午,敌人又发起第五  次冲锋,战士们每人装备的200发子弹和8枚手榴弹,经过一上午的消耗,已经打光。葛振林把手里仅有的一枚手榴弹扔向敌群。
  没有弹药,他们就用石头向下面的敌人砸去,最后,石头也打光了。
    一阵沉默。五双闪光的眸子在进行无言的交换,五颗坚强的心共同奏出一句无声的言语:决不当俘虏!
“同志们!”班长马保玉坚定而低哑地说:“咱们跳崖!”
“就这样!”勇士们齐声响应。
葛振林接着说:“咱们坚决抗日到底,为了保卫边区,咱们死也是光荣的!”
山下的敌人开始往上拥,身旁的草木在燃烧。班长看着身边衣衫烂缕,伤痕累累的战友们说:“我们的武器决不能给鬼子拿去!”
  “拆!”班长那支曾经用血换来的三八式步枪,被他自己用力砸在石头上断成两截。四支套简枪也接着摔坏了,这是战士的伴侣和生命的枪呀!
  敌人的头露出来了,狰狞的脸也越来越近了。
  5位壮士,彼此最后对视一眼。班长马保玉纵身跳下万丈悬崖,其他4人也一同跳下。
  日军被这一场面惊得目瞪口呆。躲在山洞里的李老道目睹这一惨烈场面,禁不住跌坐在地,泪如雨下。
  杨成武将军回忆这次战斗时说:“战斗打响前,我带领分区的一些同志详细勘察了狼牙山的地形,架设了‘飞线’,就是不易被发现的电话线。主力转移时,一团长亲自看望了六班的5位战士,命令七连为战士们补充弹药。次日傍晚,我正在九莲山上指挥战斗,想到战斗形势严峻,心急如焚,惦念着5位战士的安危。忽然,一团长邱蔚桂来电话报告说,5位战士英勇跳崖,葛振林、宋学义挂在悬崖古树上,被乡亲们救下来,带伤归队了。听完报告,我顾不上吃饭,立即带领一些同志去看望我们的勇士。李老道向我讲述了勇士们跳崖的经过。”
    接着,杨将军深有感触地说:“5位壮士中有3位壮烈牺牲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狼牙山五壮士面对强敌毫无惧色,为了人民奋不顾身,他们的革命精神十分可贵!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发扬这种革命精神。”
晚晴正好夕阳红
    作为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可以当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然而,生活中的葛振林,却是那么朴实、清正和平易近人。许多同龄人对他说:你混得太惨,但他却说:我自己很满足,很充实。
    葛振林先后担任过湖南省衡南县武装部副部长、衡阳市武装部副部长、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军分区副司令员。1982年离休,现在,他年近八旬,住在湖南省衡阳市黄茶岭衡阳军分区老干所。
1992年的一天,葛老最小的儿子去一家公司应聘。其时,葛老正在河北开会,由于听说“不送礼不能进”,老伴一方面不愿送礼搞不正之风,但另一方面又怕因此而误了儿子的大事,于是老伴打电话找葛老商量定夺。葛老自然不同意送。
  的确,葛老就是这么耿直严正。他离休后,不少人劝他利用老关系与人多拉拉关系,告诉他“烟搭桥,酒带路”的窍门。他总是一笑置之,他对老伴“约法三章”:一、不准请吃;二、不准送礼;三、不准攀关系。
    在葛老的客厅里,沙发是过时的,靠椅是断腿的。他常说“不
知情的人都以为我出名后当了大官,实际上第一次授衔时授了个少校;第二次授衔时,我已离休。但我很满足。争权力、争待遇不是咱这个狼牙山壮士干的,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计较这个。”
    用葛老自己的话说:我永远像一块“块根”。
  1984年,衡阳广播电台连续播发寻找“王振林”的启事。因为这个叫“王振林”的人一次次寄钱寄粮票给灾区人民。民政部门多方打听寻找,“王振林”你到底是谁,你在哪里?衡阳市民纷纷猜测。
    20多天以后,线索终于有了。市六中的一位教师来信反映:他发现邮政局经常有一个老人汇款,“王振林”会不会是他?
    结果·这个“王振林”原来正是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昔日著
名的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
    生活中的王振林就是这样的充满着古道热肠,到衡阳市的50多年期间,他一直以深厚的感情关怀着许多相识或素不相识的群众。
    1988年夏日的一天,位于湘江边的衡阳,酷热如火炉。葛老刚从外地作完传统报告,正要回家休息,见到一个小女孩含泪在衡阳市六中门口徘徊,葛老当即上前亲切地询问。
    原来,这个女孩名叫刘虹,年仅11岁。妈妈患血癌刚刚去世,父亲痛苦不堪,经济上十分困难,无力送小刘虹上学。小刘虹只好在校门前徘徊,她多羡慕小伙伴,她多想伍返教室啊。
    葛老当即把小刘虹带回家。然后又带着她找到她父亲,商量让孩子上学的事。临走时,葛老掏出身上仅有的150元钱塞到刘虹父亲的手中,刘虹的父亲眼泪涮地流了下来,泣不成声。他没想到,一个老英雄、老干部对于他这么一位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地关怀和亲切。
    葛老这些年究竟做了多少这样的好事,他自己从不放在心里,也从不挂在嘴上。但是,别人从他老伴王桂柱嘴里零零星星掏出了一些来:
    衡南县谭子山乡一位小孩家庭贫困,面临休学,他寄去了30元钱;
    唐山大地震,他寄去50元;
    当自卫还击战的硝烟在中越边境燃起时,他为前线将士寄去  100多元的慰问品;
    当山区农民春耕买化肥缺钱时,当贫困的农民无钱治病时,当乡村幼儿园迎来儿童节时,他都会慷慨解囊,无私相助。
    桑榆暮景好,青山夕照明。昔日的“英雄”正如燃烧的美好夕
阳,散发着光和热。
宋学义在故乡
    当跳下悬崖的宋学义从昏迷中醒过来时,才发现自己被绝壁半腰上的小树挂住了。但腰部受了重伤。获救后,他被送到团卫生队休养。休养期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因身体不好宋学义奉命复员回乡。他虽然头上闪闪着英雄的光环,但他却谦虚朴实,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回家八年之久,全县包括党组织,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他只带着他的组织关系,证明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回村后,从没脱离过生产,他的生活待遇也一直没有超过一个普通农民。
    宋学义的故乡河南沁阳县北孔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靠沁河地又凹,年年有灾年年涝。一到冬天,十室九空,许多乡亲都外出逃荒。
    宋学义决心带领乡亲们生产自救。他将自己的残疾金全都拿出来,买了一头牲口,剩余的就分给困难的乡亲。他挨户动员乡亲留下来挖沟挑水搞水利,见他拖着伤残之躯白天黑夜地讲解搞水利的益处。许多原先准备逃荒的乡亲们被感动了,大家决心跟着他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在工地上,他一切苦活累活都带头干,政府给他的救济粮也全部分给大家。他与乡亲们共同吃野菜,喝稀粥。
    1951年.北孔村终于根除了水患,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由他回乡那年的80斤,提高到了600多斤。
    在北孔村,宋学义被誉为模范生活管理员。全村数他最忙,睡得最晚。
    他管理着全村的三个食堂,一个幼儿园,一个养猪场,一个大鱼池和浴池。群众说:这些事非学义干不行,别人没有他那么体贴人。
    一次,村里有位30年前被卖到外乡去的妇女,解放后终于回家团圆了。非亲非故,宋学义却激动得一夜没睡着,天不亮就冒着大雪去公社为这位妇女办理户口。那天下着大雪,直到下午两点过才回家,鞋子都湿透了,早饭还没吃呢。
宋学义以他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再次成为群众所关注的劳模。他被选为出席河南省烈属、军属和残疾、复员、退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积极分子,成了大会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爱情的阳光温暖着英雄的后代
    宋学义的第五个孩子宋小娥出生于1956年。两岁多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腿失去了行走的功能。为此,她不知流过多少眼泪。
    也许是由于英雄后代的缘故。生性要强的小娥,在生活面前却从没怯步。七岁时,她央求妈妈用旧布绺子为自己拼缝了个书包,也要去上学。从家里到学校可有三四里路呵,母亲难过地哭了,她却笑着说;“不能走我还不能爬吗?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学校去……”
   1975年,宋小娥以优秀的成绩初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她摇着这辆轮椅到了沁阳县王占乡邮电所成了一名临时工。
    作为残疾人,她干的工作总是比那些正常人还多。所里许多职工一到农忙季节就得操持家里的农活,这时的宋小娥就主动替别人顶班,白天上了又值夜班,有时一连十几天连轴转。眼熬红了,人也瘦了,但她却感到很愉快。
    但是,尽管她一次又一次被评为模范,却迟迟转不了正。原来一次次被偷梁换柱替代了。尽管宋小娥本人看得开,但了解情况的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们却看不过了,于是一篇题为《请不要这样对待英雄的后代》的文章,发表在《这一代》杂志1986年第3期上。
    文章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远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座兵营里服役的一位名叫田才元的解放军战士,深深地为宋小娥的遭遇所震撼,他崇拜老英雄,敬佩宋小娥,更为她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不平。他想来小娥是个弱者,是个残疾人,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理解。于是这天晚上,他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给宋小娥写了一封表达一个战士理解和问候的信。
半个月后,田才元收到了宋小娥的回信。回信充分表历了一个残疾姑娘博大的襟怀和坚强的人格。田才元不禁又拿起了笔……
  素昧平生的一对青年通过鸿雁谈理想、谈人生,互相鼓励。共同的人生追求将他们的心越拉越近。一年后,田才元发现自己早以深深地爱上了这位了不起的姑娘。他向宋小娥袒露了心中强烈的爱慕和思念,这时他刚刚20岁。
    然而,宋小阳那边却查无回音。
    面对一个小自己10岁的小伙子,面对一颗火辣辣的爱心,宋小娥激动着偷哭了好几次,她期盼却又不愿接受这份挚爱,她不想拖累他。她决定终止通讯联系。
田才元依旧那么痴情而执著,他说残疾的是身而不是心,只有心才会爱;他又说年龄不该是爱情的鸿沟,自己从小就希望有个姐姐……
  坚冰融化了,堤坝冲垮了,真正的爱情是挡不住的。宋小娥也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深深爱着这位未见其面的热血战士。
    1987年3月初.田才元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为了增进双方的了解,他发电报约小娥在洛阳见面。然后给医护人员留下字条,偷偷挤上南下的列车。这时他正发着高烧,一路颠簸昏沉地赶到洛阳。
    当田才元猛然出现在宋小娥面前时,两双眼睛深情地注视了许久。这一刻,什么都不必说了,因为两人都觉得彼此不是第一次见面,而似乎早就相识,早就相知了……
    第二天,宋小娥与田元才无双双回到沁阳,来到了宋学义的墓前。英雄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为他们深深的祝福。
    1989年3月,田才元复员退伍了。他毅然置江苏建湖家乡许多优厚的条件不顾,而将自己的一应手续办到了河南沁阳,同年10月,他们到民政部门领取了结婚证。
    婚礼还没举行,宋小娥却因双腿病变疼痛难忍而住进了洛阳的医院,仅右腿就动了四次手术。那些日子,田才元没日没夜地守护在病床前。
    1990年5月1日,这对有情人终于举行了既简朴又热闹的婚礼。田才元的一位贺喜的战友动情地说:“即便你们穷得不名一文,但仍是天下最大的富翁,因为你们有爱!”
    生活就是这样,他们一方面品尝了爱情的甜蜜.另一方面又咀嚼到生活的酸涩。
    田才元初到王占乡时,没有口粮,就靠宋小娥那二十多斤粮食过活,短缺的则靠亲友们接济。部队带回的几件旧军装,田才元一穿就是几年。没钱买菜,他们就在院里开片菜园自己栽种。
    田才元自到沁阳之后,市里及市民政局的领导对他们一家还是十分关注的,曾作出决定,将田才元安排到邮电部门工作,以便照顾宋小娥。可由于种种原因.事情被一天天搁了下来。宋小娥虽然转了正,每月也才300来元。他们又领养了一个女儿田甜,日子真是太艰难了。为了贴补家用.田才元只好利用做家务、侍候小娥母女的间隙,出去找零工干。无论是帮厨、装卸车、掏水沟,钱多钱少,多脏多累他都干。
他们的居室也很狭小拥挤。那是小娥单位的一间房,炊具只能放在走廊上。家里的组合橱是妹夫送的,电冰箱是民政局送的,电视机是《焦作日报》社送的……
为了减轻妻子的工作负担,田才元学会了小娥工作的一切,只要有空闲就去帮忙。大热天,他背着小娥去看外面的世界;阴雨天,为防她摔跤,他干脆背她上厕所;冬天,爱熬夜的小田总是早早上床,用热烫烫的胸膛温暖妻子冰凉的双腿。
宋小娥也十分体贴小田,她爱丈夫,如同大姐姐呵护小弟弟。有好吃的记他多吃点,平时田才元每当外出干零工回家,小娥总是掸土倒茶,嘘寒问暖,表达对丈夫的一腔温情。小田有时为工作而发愁时,她总是找些愉快的话题宽他的心……
  宋小娥从没以父亲是英雄而向组织上伸手要照顾。他们一直认定:“咱们是英雄的后代,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田才元在部队上就爱文学,小娥对文艺也饶有兴趣。这些年来,他们夫妻先后在《焦作日报》、《郑州晚报》、《河南邮电报》等发表了许多新闻和文学作品,受到了报刊界的关注。
    1992年,焦作市民政局举办残疾人技能大赛,田才元背着宋小娥赶到赛场。宋小娥也没辜负丈夫的这一片深情,她一举夺得多项第一。那一年,宋小娥被县里评为优秀残疾人,田才元也被评为助残先进个人。
 

Copyright 2021-2025 HENANSHENGJUNDUILITUIXIUGANBUFUWUZHONG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1025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