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24日,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吉鸿昌将军在北平,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以大地为纸,树枝做笔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气吞山河的诗后,英勇就义。

吉鸿昌,字世五。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幼年时他饱尝了饥寒交迫之煎熬,为了糊口,1913年赴冯玉祥西北军当兵。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由一个士兵渐渐升为连长、营长、旅长、师长、军长、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1931年他拒不执行蒋介石进攻鄂豫皖苏区“剿共”的命令,8月被蒋介石免除军职,逼他出国考察。1932年回国后,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旧军人转变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1933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军长,率部收复失地,抗击日寇。同年8月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出动大量兵力,夹击同盟军,10月同盟军失败。1934年他秘密化妆到天津,继续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34年11月24日在北平被蒋介石秘密杀害,是年39岁。

吉鸿昌将军的死,对于正处于外有强敌,内有战乱,需要奋起反抗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而对于吉鸿昌将军这个温暖的家来说更是如祸从天降,一家老小处在极度的悲愤之中。读者朋友,您可知道吉鸿昌将军牺牲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统治之下,在白色恐怖的黑暗岁月里,吉鸿昌将军的妻子胡红霞带领一双儿女是怎样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是什么力量鼓舞着她们母子坚强的活了下来?在吉鸿昌将军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笔者访问吉鸿昌将军的女儿吉瑞芝,她向我们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家产典押 领尸买棺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在北平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后,吉鸿昌将军的家里撇下妻子和一双儿女。妻子胡红霞,28岁。儿子吉兰泰(乳名鸿男)不足5岁。女儿吉瑞芝(乳名悌悌)2岁半。胡红霞得知吉鸿昌牺牲的消息是姐夫林少文告诉的。林少文在天津以教书为生。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被捕,林少文作为共产党的嫌疑犯同吉鸿昌一起关押在监狱里。11月24日吉鸿昌就义时他被定为陪绑罪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吉鸿昌的悲壮场面。出狱后,他很快回到天津,找到胡红霞,将吉鸿昌就义时的前前后后向胡红霞讲述了一遍。让红霞赶快拿来笔和纸,将自己亲眼看到和记下的吉鸿昌在刑场上写下的就义诗记下来。并告诉胡红霞吉鸿昌就义前还写有遗书,掌握在敌人手中。

为了将吉鸿昌将军的尸首要回并得知遗书的内容,胡红霞于11月28日强忍悲痛冒着严寒,来到北平国民党军分会。按照惯例,领尸买棺,天经地义。可是,敌人百般刁难不许她领尸,胡红霞将头撞在军分会的铁栏杆上,苦苦哀求,敌人还是不允。无奈,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又回到天津。

此时,吉鸿昌的三弟吉永昌和堂侄吉星文(当时在西北军二十二路军宋哲元部中任副营长)以及吉鸿昌生前的司机刘蔚然(河南扶沟人)得知后都在家里等候。看来要想得到尸体和遗书不花钱是不行的。吉鸿昌生前大部分钱财都用于购买军火支援抗日了。为了营救吉鸿昌,胡红霞也花了不少钱,目前只剩下一处私人住宅。经过他们商议,决定把“红楼”(吉鸿昌生前花20万大洋买下的住宅)以8万元做抵押,买通典狱长、狱警,才把遗书和尸首要了回来。

遗书共三封,用八开黄棉纸书写。遗书分别写给其妻胡红霞、其弟和他生前创办的吕潭学校。

给胡红霞的遗书是: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一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份悲伤,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育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材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您不必回家可也。

给其弟的遗书是:

国昌、永昌、加昌等:

  见字兄已死矣,家中事俱已分清,您嫂红侠(霞)及小儿鸿男(吉兰泰乳名)悌悌(吉瑞芝的乳名)由您红霞嫂教养。吉弟念手足之情照应可也。唯兄所恨者先父去世嘱托继母奉送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你兄之拖也。

                 兄  吉鸿昌书

               十一月二十四日十一时

写给吕潭学校的遗书:

欣农、仰心、慈博、遐福诸先生鉴:

昌为时代而死矣。家中事及母亲,已托二、三、四弟奉养,儿子均托红霞教养,不必回家,在津托喻先生照料教育。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已经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吉死后恐吾弟等有不明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有其父兄遗嘱,属于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业。永昌弟鉴:兄死矣,家产由先父已分清,学校款你不必过问,您嫂红霞教养两子,您能照料则照料,否则不必过问,听之可也。有不尽之言大家商量办去。我已心乱不能再往下写,特此最后一信,祈兄等竭力帮助,生者感激,死者结草。鉴书匆匆不尽余言。

                  弟  吉鸿昌手启

                   十一月二十四日

吉鸿昌的遗体领回后,秘密转移到北平长春寺。由于天气冷的缘故,尸体保存完好。

在长春寺等候的胡红霞看到与她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为国家,为民族,驱日寇达8年之久的丈夫,满身是血就这样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手中,当场昏了过去。苏醒后,她把脸紧紧地贴在吉鸿昌冰凉的胸前久久不愿离开。吉星文和吉永昌以及刘蔚然,看到后为之动容,一边抽泣着,一边忙上前扶起她。吉星文对她说:“大婶,请你保重,不要难过,要节哀,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咱们还是赶快把叔叔后事办了算了。你这样下去哭坏了身子,一双儿女可怎么办?”慢慢地,胡红霞强打精神,站了起来,擦了擦眼泪。仔细地将吉鸿昌的遗体看了一遍。只见吉鸿昌两只大手紧紧地握着,两眼微微的张开,左眼上方有一个小洞。这一切都表明,吉鸿昌是面对敌人的枪口带着阶级仇、民族恨死去的。看来他是死不瞑目的。

然后,她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脱去血迹斑斑的血衣。她发现吉鸿昌身上到处布满紫黑色的伤痕,看来这是敌人审讯时留下的见证。胡红霞像医生给伤员包扎伤口那样,拿来预先准备好的酒精、药棉和温水,替他消毒清洗伤口。然后,从头到脚清洗一遍。

一切清洗消毒完毕后,胡红霞拿来事先准备好的寿衣,按照汉族人的风俗习惯,一件一件地替他穿上。一连穿了五套。从保存下来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吉鸿昌头戴瓜皮帽,身穿中式长袍马褂,脚蹬一双圆口黑布鞋,安详地躺在床上。

在清洗血衣时,胡红霞在吉鸿昌上衣口袋里发现有一枝铅笔头和一张香烟纸片,上面写着两行字。一行为“暂时不要告诉我妻子知道”。另一行写着“不要厚殓”。胡红霞看到这两行字,联想到丈夫几十年来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了解救贫苦人民,变卖家产,兴办教育,购置军火,参加抗日的情景时,对在场的人说:“我不能违背吉鸿昌的意愿,但也不能简单从事,我要对得起他。”

吉鸿昌身材高大,体重120公斤。为了给吉鸿昌买棺材,胡红霞可是费尽了心血。她化装成富贵人家的阔太太,化名傅伯英,整天坐洋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最后,在一家货场,选上等楠木花巨资为吉鸿昌定做了一副金丝纹楠木棺材。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雇人将棺材秘密运抵长春寺。入殓前为了把吉鸿昌的遗容拍下来留给后代,她又到街上花100大洋请来摄影师,为吉鸿昌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

一切装殓完毕,已是腊月,北平已十分寒冷。胡红霞考虑到吉鸿昌戎马一生,生前念念不忘他亲手创办的学校,也没有替父母尽孝,就让他到老家,替父母尽孝,看着学校,培才育人算了。但又考虑到眼下已接近春节,扶沟老家什么也没准备,决定先让吉鸿昌的三弟吉永昌回家准备,春节后入土安葬。灵柩暂时存放长春寺,由寺院住持,秘密看守。

春节过后,吉鸿昌将军的灵柩在堂侄吉星文的秘密护送下,运抵扶沟老家安葬。

装疯卖傻 巧妙躲藏

家产典押后,胡红霞领着一双女儿住进了英租界牛津别墅三号。由于吉鸿昌的家是党在天津活动的秘密联络点,搬家后敌人也从不放过,派特务监视着她们母子的行动,经常用恐吓信来威胁她们。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胡红霞认定自己的丈夫是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他是“为时代而死的”,死而无悔。于是,她抱着坚定的信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她首先把一双儿女托付给亲友照看。将儿子让保姆带走,女儿送到北平一位友人家居住。其次嘱咐亲友谢绝同她的来往,以免引起特务的注意,惹出麻烦。她每次出门上街都化装成一个精神病患者。有时蓬乱着头发,有时光着脚,有时手拿一根木棍,这样来迷惑敌人。超初敌人还对她监视和盯,后来时间长了,敌人看她真的“疯了”就信以为真,放松了对她的监视。

一次,她到街上买东西,披散着头发,光着脚,正好被地下共产党员南汉宸夫妇看见。南汉宸夫妇认为她经受不住这么大的精神打击,真的神经错乱了,忙上前去招呼她。胡红霞一看是他们夫妇俩来了,知道他们也是被特务通缉的对象,老远就给他们打手势,让他们躲开。就这样,胡红霞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既保护了同志,又保护了自己,使敌人在天津搜捕共产党的阴谋彻底破产。

教育子女 继承父志

胡红霞的一双儿女长到7岁后,分别从保姆家和亲友家接回到天津,先后被送到天津浙江同乡会创办的浙江小学读书。提到吉鸿昌子上学的事,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谢吉鸿昌在给胡红霞遗书中提到的喻先生。喻先生,即喻传鉴,浙江嵊县人,当时在天津张伯苓创办的南开中学任教务长,是张伯苓校长的得力助手。1932年吉鸿昌出国考察到美国纽约时结识他。喻先生当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研究生班深造,攻读教育学,并获硕士学位,正准备回国,因缺乏路费,不能成行。当时,恰遇上吉鸿昌。当喻先生得知吉鸿昌因为不愿打内战,坚决要求抗日而被蒋介石夺其军职强令出国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共同关心祖国命运的责任感,以热心教育为纽带,把他们俩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吉鸿昌邀请喻先生一起回国,并承担喻先生回国的所有费用。并嘱咐喻传鉴回国后担负起教育兴国的重任。喻先生回国后,继续在天津南开中学执教,并同吉鸿昌保持着密切的来往。

喻传鉴先生主动承担起了吉鸿昌一双儿女受教的义务,从小学到初中(南开中学)一律由他自己供养。喻先生共有6个儿女,此时都在上学,一个教书先生,没有外来收入,要供养七八个学生上学,在当时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吉鸿昌的儿女深知上学的不易,在学校发奋读书,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

胡红霞看着一双儿女渐渐长大成人了,心想,吉鸿昌的事也该告诉孩子了。于是她就孩子们放学后的空余时间,把孩子们叫到跟前,给他们讲吉鸿昌戎马生涯中的英雄气概,讲我是中国人的故事,讲吉鸿昌为儿为夫为父的款款深情。教育孩子们怎样吃苦,怎样做人,来培养锻炼孩子们的坚强性格,嘱咐孩子们一定要继承父辈的遗志,好好学习,长大成人后承担起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替死去的父亲报仇。

一双儿女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的讲述,记下了父亲那一桩桩、一件件为国为民的动人往事。

逆水行舟 迎接光明

1945-1948年,对于胡红霞一家来说是最艰难的时期。

那时国民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胡红霞原有的一点积蓄早已花光,租住的牛津别墅住房也已到期。再住下去,因交不起昂贵的房租,无奈不得不搬到一家地下室去住。地下室阴暗潮湿,光照不足,再加上生活困难,没多久胡红霞就患病。为了生活,她只好把吉鸿昌的遗物拿一部分去卖,换回一些粮食。自己拖着带病的身体替人家编织毛衣。吉瑞芝回忆说:“每当我看到妈妈在那昏暗的灯光下,支撑着给人家织东西,两只手指都磨破了,我心里很难受。”女儿看着妈妈消瘦的面孔,再也不忍心让妈妈这样干下去,决定退学,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妈妈。当时吉瑞芝已十五六岁,到一资本家办的小药厂打工。每天一块钱的工钱。这一块钱,对于她们一家来说可是解决了大问题。吉瑞芝没干多久,喻传鉴从重庆南开中学分校回来看望她们母女。他得知吉瑞芝退学心里非常难过。胡红霞说:“喻先生,眼下物价飞涨,您一人要供六七个人上学,还要吃饭就够困难的了,您也不容易呀!”喻传鉴说:“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吉将军生前嘱托的事我说到办到,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

在喻传鉴先生的催促下,吉瑞芝又回到南开中学读书,一直到天津解放。喻先生临走时,送给吉瑞芝一个小礼物。礼物是用竹子做的纺织物。画面上有一只船,在茫茫的大海里逆水行进。这一切都表明,喻先生让胡红霞一家,逆水行舟,勇往直前,迎接光明。吉瑞芝一直把它保存到现在。

天津解放 母子新生

1949年1月15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天津解放了。吉鸿昌夫人胡红霞及一双儿女在经历了日伪、国民党反动统治达15年后,终于获得了新生。

一天,胡红霞在街上看到天津市军管会发布的《告全市人民同胞书》同胞书上讲,天津解放了,请全市人民不要着急,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干。布告落款签字为薄一波。回到家,胡红霞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儿女,对孩子们说,咱们到军管会去。为了能军管会的同志证实他们是吉鸿昌的遗属,胡红霞将自己珍藏了15年之久的吉鸿昌遗像带在身上,并领着女儿吉瑞芝(吉瑞芝长得非常像吉鸿昌)一路打听着来到军管会。

军管会前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都是来向军管会要求工作和诉说苦难的。广播喇叭里不断传出:请同志们不要拥挤,保持安静,政府会千方百计解决你们的问题的。胡红霞在女儿的搀扶下,不知从哪儿来得那么大的劲,挤进喧闹的人群,来到了军管会接待室。接待室一位姓陈的年轻同志接待了她们。胡红霞说明来意后,陈同志高兴地跑下来,笑着对红霞说:“首长在楼上等你们呢,咱们快上去吧。”

胡红霞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二楼,早在走廊迎候的军管会参谋长王世英,看到她们母女来了,忙上前迎了过去,紧紧地握住胡红霞的手,激动地说:“吉大嫂,总算找到你们了。早在天津解放前夕,南汉宸同志就委托薄一波和我找您们母子的下落。我亲自到红楼一带去打听寻找,都未找到。这些年来让您受苦了。”

提起王世英,胡长霞记忆犹新。那还是1934年的事,吉鸿昌组织的察绥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的夹击下失败后,秘密转移到天津从事抗日反蒋活动,党中央得知后,为了利用吉鸿昌在西北军的声望,组织西北军的部下起义反蒋,竖起抗日大旗,曾派王世英从上海到天津同吉鸿昌秘密联系,并吃住在吉鸿昌家中,同胡红霞一家建立了浓厚了友谊。吉鸿昌被捕后,天津白色恐怖日甚,王世英只好秘密回到上海。

胡红霞更是激动万分,拉着王世英的手说:“王老弟,我是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这一天。15年来在天津我受尽了屈辱和磨难,但我没有辜负吉鸿昌的遗愿,总算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了,这不女儿吉瑞芝和我一块来了。不瞒你说,现在家里揭不开锅了,孩子也失学了,请你给我找个工作,有了钱我就可以照顾孩子了。”

“吉大嫂,鸿昌为国捐躯,他英雄不屈的献身精神,为全党为全国人民所敬仰,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了。你的工作、生活及孩子上学的事都不成问题。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都要管起来,你们娘几个同我一样,按供给制待遇。这些年你受苦了,身体又不好,先不要忙于找工作上班,先把身体调养好,让孩子们继续上学,你的工作等以后再说。”

说罢,王世英嘱托身边的工作人员,给她们母子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又给他们调整了房子。

不久,南汉宸同志也专程从北京来看望胡红霞她们一家。

南汉宸、王世英的会晤和看望,使胡红霞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夜不能寐。她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浮想联翩,当夜即做诗一首:

陋巷久居似断肠,

欣闻天津已解放,

曙光升起愁何在,

呼儿唤女喜欲狂。

翻箱倒柜取遗照,

以此为凭寻找党,

苦尽甘来未为远,

离索之人诉衷肠。

从此,胡红霞和子女同全国人民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继承遗志 发扬传统

全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胡红霞一家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儿子吉兰泰安排了工作,女儿吉瑞芝在天津一边工作,一边自修学完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并于195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胡红霞因身体不好,组织上让她休息,她怎么也不同意,被安排到天津工农速成学校工作。

1951年,胡红霞应河南省党政领导的邀请,携子女返回老家,为吉鸿昌烈士扫墓。乡亲们听说吉鸿昌夫人和子女回来了,怀着对烈士的怀念心情以及对其家属的关心,从四方赶来。这些乡亲们同胡红霞一样,把埋藏在心底的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和恨化作泪水以寄托哀思,把哀思化作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的动力,以告慰吉鸿昌烈士的英灵。

一转眼,吉瑞芝已二十三四岁,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一天,天津市副市长李中元来看望她们母女。李中元问吉瑞芝:“找对象了没有?朋友在哪?”李中元这么一问,还真问对了,胡红霞正为女儿的婚事发愁呢。胡红霞对李中元说:“我身体不好,在外接触人也不多,瑞芝是个女孩子,不爱说话,整天下班后呆在家里不出门,你看都二十三四了,还没找对象,你来得正好,这件事就托付你了。”“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咱不找门当户对的,不要因为吉鸿昌是烈士,咱就高攀。我看找个政治可靠,有事业心,工作积极,家庭出身好的就行。”“同意你妈妈的意见吗?”瑞芝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李中元还真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替吉瑞芝特色了一个意中人。李中元的外甥董万民在民航局工作。在民航局飞行大队有一个飞行大队长,叫郑慈云,已二十八岁,还没成家,此人穷苦人家出身,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解放后,分配到民航局任飞行大队长,此人工作积极,踏实肯干。

李中元把此事给胡红霞和吉瑞芝一讲,她们都很满意,经过接触交谈,俩人情投意合,于1956年办理了结婚手续。

一天,胡红霞把吉瑞芝夫妇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已成家了,祝贺你们美满幸福。但妈妈有个小小的要求。为了让你们以及你们的后代都记住你爸爸,向您爸爸学习,希望你们的后代在起名字时,一定有个吉字。”吉瑞芝夫妇认为妈妈建议很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就同意了。吉瑞芝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每个孩子郑姓后都有一个吉字。吉瑞芝夫妇不仅向子女介绍他们名字的来历,还嘱咐她们一定要外公学习,以此作为激励鞭策他们的动力。如今吉瑞芝的几个子女都已长大,并安排了工作,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干得都很出色。

196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将军英勇就义3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先烈继承革命遗志,河南省政府准备将吉鸿昌的墓从扶沟迁往省会郑州西郊新建的郑州烈士陵园内,以便让更多人的接受教育。11月24日这天,河南省政府在郑州为吉鸿昌墓迁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胡红霞领着一双儿女从天津赶来参加。当吉鸿昌的灵柩在解放军的武装护送下抵烈士陵园时,胡红霞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由于胡红霞感情过于激动,导致脑血管破裂。经过全力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她却再也站不起来了。胡红霞瘫后,吉瑞芝夫妇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任务,吉瑞芝在母亲身边一直守了7年,直到1971年6月21日去世。

胡红霞病逝后,天津市工农速成学校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天津市的领导也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上有一副挽联对胡红霞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

驱敌寇敌同志机智勇敢

为革命育后代呕心沥血

晚霞似火 再创辉煌 

从50年代起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就担负起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任务,被一些中小学校聘请为校外辅导员。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上了正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显得格外重要,这时她被调到天津市政协,担任市政协常委兼海外联谊会副主任,她认为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把传统教育搞下去,她义不容辞的接受了许多大专院校的聘请,具体做了多少场报告,受教育人数有多少,她也说不清。

这期间,正赶上全国征集和抢救党史资料,为了把吉鸿昌生前的一些事情搞清楚,留给后代,她认为有必要趁一些老同志健在的时候把这些资料抢救过来。1984年是吉鸿昌将军英勇就义50周年,11月24日河南省委在扶沟举行纪念大会,邀请了许多当年同吉鸿昌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吉瑞芝利用这一机会,主动请老同志谈情况。她还沿着吉鸿昌当年革命的路进行访问,查阅档案,核对史料。政协的一些老同志也支持鼓励她。让她把吉鸿昌的传记写出来。虽然她和老伴郑慈云都已进入晚年,但他们不负众望,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38万字的《华夏忠魂—吉鸿昌传记》一书,在吉鸿昌英勇就义60周年之际,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献给了广大青少年读者。

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这一年吉瑞芝格外的忙。进入5月份后,全国就开始了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纪念活动,新闻媒介也大量地报道这方面的消息和动态。吉瑞芝作为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女儿更是新闻单位和机关团体追踪和邀请的新闻人物。要求采访和做报告的应接不暇,吉瑞芝想,哪怕自己累一点也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9月3日,全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吉瑞芝作为特邀代表光荣出席了大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她进行了采访。之后,全国政协和妇联也邀请她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进入10月,她又风尘仆仆地同老伴郑慈云从天津赶到河南扶沟老家参加她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她一到扶沟顾不上休息,就被新闻单位记者包围了。随后又在扶沟和周口作了两场报告,并到鸿昌学校看望了孩子们。纪念大会召开那天,当她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都题了词,宋平、王光英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纪念大会心里很高兴。会后她作为吉鸿昌的家属又受到了宋平、王光英和河南省委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对她这些年来从事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吉瑞芝告诉笔者:“这些年,我整天都闲不住,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我过得很充实,我认为我干的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下一代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以告慰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我们祝愿她晚霞似火,再创辉煌。 

       本文作者:段铁安 摘自《名人传记》1996.4

Copyright 2021-2025 HENANSHENGJUNDUILITUIXIUGANBUFUWUZHONGXI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河南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

豫ICP备2021025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