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民政局
(
濮阳县是革命老区,共褒扬革命烈士4020名,在24名著名烈士中,有曾被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称为革命教育家的谢台臣同志。濮阳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南环路中段路南,始建于1956年,1986年恢复重建,原占地43.6亩。县委、县政府对烈士褒扬工作高度重视,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纪念碑、纪念堂、祭扫广场、大门、围墙等,对园区重新进行了绿化、美化。先后被县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全省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暨优抚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县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部署,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克服困难,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第一批289座烈士墓迁移安葬工程和道路及绿化工程已全部完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做好散葬烈士墓迁移安葬工作,旨在告慰革命先烈、安慰烈士亲属、弘扬烈士精神、教育人民群众。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筹划,成立了全县“慰烈工程”指挥部,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县民政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各乡镇民政所长、县局优抚股和县烈士陵园的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三个组:一是宣传资料组,负责对分散烈士墓的调查、收集资料和宣传发动工作;二是工程建设组,负责工程的迁移规划、散墓迁移和新墓建设;三是协调保障组,负责协调处理各类矛盾和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二、广泛宣传,形成共识
实施“散葬烈士墓迁移安葬工程”面广、工作量大,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为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实施‘慰烈工程’,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士家属,激励全县人民,教育革命后代”为主题的宣传工作。首先,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一方面,电台、电视台开辟了专栏和专题节目。另一方面,印发宣传单和张贴标语、出板报进行宣传。其次,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发动。县、镇、村三级都专门召开会议,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通过宣传和发动,全县上下一致认为实施“慰烈工程”是为了让英烈有长期安息之所,让英烈的故事在濮阳大地永久传颂,激发后人热爱祖国、建设濮阳的热情,要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三、深入细致,协议迁坟
一是调查摸底,建立资料。调查摸底是做好“慰烈工程”的基础工作。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濮阳发生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在濮阳牺牲的外地籍烈士和本县籍烈士有许多散葬在农村田野。为了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我们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印制了《濮阳县散葬烈士普查登记表》、《散葬烈士墓统计表》、《散葬烈士汇总表》,要求详细填写烈士墓全称、地址、主管部门、看护人姓名以及烈士的姓名、出生时间、参军时间和牺牲地点、时间、参加战役(战斗)名称等。随后,县民政局抽调20多名同志组成三个调查组,分片对全县各乡镇的散葬烈士墓进行全面调查,确保登记不漏、不重、不错。在调查时还注意掌握散葬烈士墓的具体地址和详细资料。在每个村,调查组都要找当地的老人、老军人、烈士遗属等知晓烈士情况的人员召开座谈会,确定烈士姓名及烈士墓的准确位置,掌握详细的烈士生平事迹,同时,对原有散葬的烈士墓进行拍照并查找烈士遗属。然后,将调查登记的资料、图片分类归档.调查结束后,迅速组织填报相关材料,将烈士证和烈士英名录及有关档案一并对照。根据调查收集的情况,对有关缺项进行补充和完善,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档案资料,从而完善规范了散葬烈士墓档案的管理工作。
二是尊重意愿,协议实施。烈士墓集中安葬是深得民心的德政工程,但也有少数烈士遗属有不同意见,不愿意集中安葬。为确保顺利开展工作,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向散葬烈士墓的家属发放了“致全县广大烈士家属的一封公开信”,宣传政策,确定搬迁意向。烈士有后代或直系亲属,并同意搬迁的签订“同意搬迁烈士墓协议书”,发放1500元迁葬费;不同意搬迁的签订“不同意搬迁协议书”。烈士无后代或直系亲属的,由民政所同村委会签定迁移安葬协议,由民政局统一搬迁。通过签订安葬协议,做到“两尊重”,既尊重当地风俗,又不搞封建迷信活动;既尊重烈士亲属和后代的意见,又尽量动员将烈士集中安葬。不愿迁移的,进行原地修缮。
三是个性处理,化解矛盾。我们实施“慰烈工程”坚持个性化处理,不搞“一刀切”,较好地化解了矛盾。比如知名烈士当地不让迁的问题;夫妻合葬要刻上配偶名字、子女在立碑文方面提出特殊要求等问题。在墓位安排上,按照知名烈士、抗日时期牺牲的烈士,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和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顺序排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烈士遗属的合理要求,并妥善处理了烈士夫妻合葬等诸多问题。
四、合理布局,精心实施
烈士陵园不仅是安葬革命烈士的场所,也是颂扬烈士伟绩、教育激励后人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按照省厅会议要求,努力做到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一是合理确定集中安葬地点。我们本着方便烈士亲属就近祭扫的原则,将全县第一批289名散葬烈士安葬在县烈士陵园适当位置,既体现集中安葬点的个性,又和陵园风格相协调。二是高标准搞好规划设计。在“慰烈工程”烈士墓型的设计上,我们结合陵园整体布局,对新建的烈士墓,我县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品位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并到江苏邳州和河南永城、沁阳实地考察。将“慰烈工程”与提升县烈士陵园整体形象相结合,在烈士墓的设计和建设上,结合陵园的整体布局,我们邀请了多家设计院进行整体设计,通过比较,最终采用了市设计院的设计方案,以蒙古黑和印度红天然石材为烈士墓建设主料,突出了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简朴大方的特点。卧式墓区排列整齐,整个墓型既新颖庄重,又美观大方。三是认真抓好工程质量。首先,把好材料关。对烈士墓碑石材,精心选择,最后确定统一采用质量一级的大理石材。其次,完善配套。墓区内草、树、路一次配套完成,在卧式墓每座墓之间种植花草,墓区周围配套草坪,在墓区内配套栽植玉兰树,整个墓区有绿化带,每座墓前配套铺设
我县在实施散葬烈士墓建设工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厅领导的大力指导和关心。今后,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厅的要求,学习先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发挥作用,不但要把濮阳县的烈士陵园建设成为全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还要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城市建设红色品牌。